教研通讯第七期

 

 

教研通讯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2011年第1期(总第7期)

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教研室                   2011年3月28

 

  

一 教研动态

二 交流平台

三 荣誉星空

四 学习园地

 

一 教研动态

 

我院 “行动导向教学法”轮训圆满结束。秉承“内涵建设年”的宗旨,为提高教师教研教改和教学能力,建设一支符合现代职教理念的一体化师资队伍,我院继去年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法培训并组织了我校首届教师教学能力竞赛活动后,年初,又继续开办 “行动导向教学法”培训班,圆满完成了对全体专兼职教师的全面轮训。行动导向教学法培训是我校推行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系列活动之一。通过全面轮训,使我院的专、兼职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提高了教学能力,为我院全面推进“273”工程中和深化教育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院举办第二期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师资培训。2011115,由我院公共基础系主办的第二期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师资培训,在荔湾校区2号楼302报告厅举行。学院教育教学督导室的专职督导员,主管教学教研工作的教研室、教务处、政工处的部门负责人,部分基础课程行政兼课教师及公共基础系全体教师参加了此次培训。担任此次培训师的是陈鹏教授,陈鹏教授是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高级经营师、中国职业经理人、国家注册企业培训师、北京大学管理案例中心高级培训师、国家劳动部中国就业促进工程专家师资委员会专家、国家企业行政管理职业培训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深圳华捷群教育集团执行总裁、教育长。陈鹏教授在课堂上向学员展示了如何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给学员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学员们在“做中学”体会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要义。

机电工程系派员参加2011年全国机械职业院校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技能大赛赛前培训。为更好地了解0i mate TD数控车床装调与维修技术,掌握亚龙YL-5580i mate TD数控车床实训设备的使用和教学功能开发技巧,促进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相关专业教学设计方法更新,配合2011年“亚龙杯”全国机械职业院校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技能大赛顺利举办,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职高专机电设备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联合在浙江温州举办“全国机械职业院校(教师)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技能大赛赛前培训班”。 201131118日,机电工程系派出卢伟燎、胡武军老师到浙江温州参加培训。此次培训内容有两方面:第一是实际操作培训内容,包括0i mate TD数控车床机械重复定位精度的检测、调整和误差补偿的实际操作;系统故障的判断、排除,增加系统部分功能的方法;电路系统常见故障的检测、位置判断和排除。第二是教学设计培训内容,包括工作过程导向的做、学、教内容设计;做、学、教的过程设计;做、学、教评价的设计;教学设计训练及教学设计作品点评与总结。参加此次培训将有利于了解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技能大赛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为我院参与技能大赛奠定基础。

 

北京现代校企合作项目落户我院。2010122830日,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在美丽的西双版纳召开了“北京现代班合作院校2010年工作会议”,来自全国各地21所合作学院的领导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应用与服务分会理事长张宏庆、秘书长赵丽丽等领导出席了本次会议,我院夏晓冬副院长,汽车系蔡昶文副主任也应邀参加。此次会议,明确了我院作为北京现代在广东省唯一的一家校企合作院校,是对我院综合实力和办学理念的肯定。北京现代校企合作项目顺利落户我院,标志着我院的校企合作再上了一个新台阶,也将进一步树立我院汽车专业在同行业之间的品牌地位。

 

我院进一步密切与东风标致的合作。进入2011年,在我院东标培训中心培训业务逐步攀升之际,东风标致培训总部又为我院东标培训中心新增加了两辆最高级别的东风标致408轿车,这不但实现了我院东标培训中心教学用车与东风标致网点销售车辆的同步,同时也体现了东风标致培训总部对我院培训中心工作的肯定和支持,为以后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院东风标致培训中心自2009年底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已先后成功举办了十期东风标致服务顾问,四期客户关系顾问,两期保险顾问,两期机电工二级的培训,共有两百多名东风标致4S店员工在我院进行了相关培训。

 

二 交流平台

汽车工程系开展全系教研活动。316日下午,为进一步提高汽车工程系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我院汽车专业品牌影响力,汽车工程系在沙太校区举行了第四轮教育教学改革启动会议。夏晓冬副院长、汽车工程系全体教职工参加了会议。本次教学改革旨在推动中级层次班级实施模块课程标准化建设和管理,高级层次班级完善专项训练一体化课程内容,技师层次班级推行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课程,确立汽车各专业层次的提升和淘汰培养方案,推广学分制在汽车专业的实行,为弹性学制汽车专业的教学以及进一步建设汽车应用与技术服务、汽车维修与改装等新专业打下基础,并结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大力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汽车工程系教学质量和水平。本次会议还进行了第四轮教学改革的课题汇报、精品课程建设交流介绍以及教改工作设想、教材建设探讨,汽车工程系全体教师对本次教学改革的推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为汽车工程系教学改革全面启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汽车工程系开展实习单位巡访活动。为进一步推进273”工程的深入开展,促进学生实习就业工作,打造稳定优质的就业出口”, 1月21-28日,由我院汽车工程系梁登主任、蔡昶文主任、王尚军书记、李珠斌副主任、郭碧宝副主任分别带队、系实习就业部全体成员组成的春节慰问小组,前往近百个学生实习企业开展了一系列巡访慰问活动。此次巡访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会等形式,重点了解了各实习单位的用人情况和实习学生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表现。在与企业负责人、技术人员的交流中,双方就当前的人力资源需求、职业教育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和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巡访中,汽车工程系又与一批新企业达成了建立学生实习基地的初步意向。通过去企业走访巡厂工作,加强了对实习学生的管理,为专业系开展教研教改工作收集了第一手资料,促进了学院与企业之间的交流。

机电工程系开展系列教研活动。2011117日,机电工程系在荔湾校区2302报告厅举行机械手项目课题研讨会,夏晓冬副院长、程子华、郭军平、苏建国、陈旭、余忠棠、陈玉洪等参与了研讨,针对课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2011125日,任惠霞、刘毅、薛婷、焦计划、曾志海、程子华、温国标、余志锋、郭军平、余忠棠、莫兰一行到广州机床厂有限公司洽谈培训工作及培训前期调研。201132日,在沙太校区1号楼701室开动员各教学部对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修改研讨会。201133日,

沙太校区9号楼机电工程系办公室召开数控技术(高级五年)2010级教学实施计划调整的研讨会。机电工程系系列教研活动的开展,是对教学教研工作的重视,也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实践、教研教改能力。

 

物流与工商管理系走访企业进行实习慰问。为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习工作的指导,深入了解实习学生的工作情况和生活状况,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密切与各大企业的合作关系,在新年来临之际,物流与工商管理系主任刘毅、系副书记张振武、系副主任朱智美和系实习就业部老师一行赶赴万创物流、CCES快递、天地华宇(广州)分公司、机场高速、广州宅急送快运有限公司、广州市赛弗汽车贸易有限公司等30多家校外实习基地,走访慰问了在此顶岗实习的学生。交流过程中,实习单位对我院实习生的工作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普遍认为他们责任心强,能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实习规定,虚心好学,工作主动,能吃苦耐劳,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通过组织对企业的走访慰问活动,与企业、实习学生面对面地交谈,进一步了解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实习学生的真实心态,对学院今后开展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建立更广阔的就业工作平台打下坚实基础。

 

 

 

  荣誉星空

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教职工教研成果一览表(2011年部分)

序号

     

授奖单位、获奖等级

1

万军海

教材《汽车文化》

广东省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协会,2010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2

涂仕媛

论文《教育之爱是中职班级管理之魂》

广东省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协会,2010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3

涂仕媛

调查报告《技工学校行动导向教学法培训效果的调查报告》

广东省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协会,2010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4

麦婉菁

论文《基于项目教学的<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研究》

广东省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协会,2010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5

涂仕媛

论文《简析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一体化模块课程》

广东省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协会,2010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6

刘曼华

论文《张扬职校语文阅读个性,激发职校学生创新能力》

广东省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协会,2010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7

刘曼华

讲义《应用文——招聘启事的写作》

广东省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协会,2010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8

何柏仪陈剑明李淑军

课题《成人高教为中技教育提供有效服务》

广东省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协会,2010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9

曾玉霞

论文《中海健力宝物流项目运作思考》

广东省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协会,2010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10

刘曼华

论文《创新教学模式 构建行动导向教学平台》

广东省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协会,2010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11

黄炳锋

讲义《足球》

广东省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协会,2010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12

黄炳锋

论文《浅析学生体育课中出现的心理障碍》

广东省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协会,2010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13

黄琴

论文《培养核心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10年全国交通类技工院校招生就业工作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14

余永东

论文《在技工学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心得体会》

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10年全国交通类技工院校招生就业工作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15

胡伟民

论文《浅谈班干部运用机制与就业能力的关系》

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10年全国交通类技工院校招生就业工作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16

许翔

论文《校企合作促实习》

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10年全国交通类技工院校招生就业工作研讨会优秀论文三等奖

    

四 学习园地

时代呼唤教师进行新的角色定位

一、教育宏观环境和自身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教师的传统地位和作用

    当代每一个关注社会发展或具有生活敏感的人,都会切身地感受到日新月异的变化。处在当今时代并被时代变革所支配的教育正在悄然发生种种新的变化,它冲击着传统的教育观、学校观、师生观,向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过去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都要在新的尺度下重新加以审视,决定取舍。

    (一)教育空间的拓展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教师在课堂上的中心地位

    教育空间和教育运作模式是一种特定的空间组合状态和运作方式,它的发展变化是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阶段息息相关的。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知识存量相对少且相对稳定的历史背景下,教育空间愈封闭、施教场所愈固定,教师的中心地位愈强化。

    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大大拓展了教育的空间,打破了传统学校和课堂长期垄断的狭小天地,教师在课堂上的中心地位受到巨大冲击。信息密集、快捷方便的远距离教育、虚拟学校、网络教育,使得人们受教育的场所和机会大大增多,并造就了众多的“无形教师”,使课堂上的有形教师受到挑战。

    (二)知识的骤增和信息渠道的多样化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知识的垄断地位

    传统学校教育的基本特点是相对封闭状态下的编班授课制,相对正在求知的学生而言,教师处于对知识的垄断地位。许多知识面较广、讲课效果较好的教师成了学生崇拜的偶像。

    自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一次次新技术革命浪潮的蓬勃兴起,特别是信息化社会的汹涌而至,极大地动摇了教师对知识的垄断地位。教师先行接受的专业教育,特别是先行得到的大量知识,在越来越迅猛的知识更新进程中陈旧的速率日益加快。这表明,教师的知识先得已无多大的优势。随着知识传媒的增加,特别是“网络”的大量涌现,学生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获取丰富的知识及大量的学习资源,而不必单从教师那里获得。这无形中动摇了教师对知识的垄断地位。有些靠“吃老本儿”、不太注意学习的教师,在知识掌握上已无优势可言,一些中小学教师在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方面反不如学生。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有严重缺陷的时候,教师的权威性就会丧失。

    (三)教育目标的调整和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地位

    调整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环境意识、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必备的素质,是我国基础教育对原有培养目标所作的一次重大的调整。与此相应的是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重大调整。新课程要求教师彻底打破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新课程要求教师实施自主探究、主动合作、亲身体验、自觉内省等四大教学策略。

    新课程从培养目标的调整到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的改变,向多年来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生硬灌输、机械训练,强迫学生死记硬背,把学生完全置于被动接受知识和被动接受训练的位置等做法已经不合时宜。因为这既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也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再说,在知识急剧增加的新时代,那么多知识,教师单纯向学生灌输,能灌输得完吗?灌给学生一大堆死知识,又有什么用处呢?有人说,一个人在因特网面前,掌握知识的多和少,可以忽略不计,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知识发展中的价值和自己探求知识的能力,把知识上升为人类的智慧。

    二、当代教师面对急剧变革的教育内、外环境和一系列新的要求,亟待进行新的角色定位

    党和国家总结中华民族升降沉浮的经验教训,着眼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大趋势,提出了以创新为主旋律的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中的“教”字,何以担当起兴国的重任?归根结底是培养创新人才。围绕这个核心问题,近年来在教育内外开展了一系列理论探讨与改革实验,在更新观念、变革体制、改革课程与教材、转变教学方式等重大问题上,基本达成了共识。教师面对的教育内、外环境朝着有利的一面转化,为寻求新的角色定位提供了较好的环境,特别是新课程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全面启动,把教师进行新的角色定位推到了十分紧迫的日程。在全面变革的教育环境中,教师应当进行哪些角色定位呢?

    (一)探求者。何为探求者?我的理解是:教师把自己教书育人的岗位看作是某些现代教育理论的实验场,在实践中学习、研究、创造,善于用理论指导实践,又善于把实践上升到理论,进而形成自己的东西。日积月累,使自己知识广博,头脑聪慧,思维敏捷,理论功底扎实,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较强,能写些有份量的论文和实验报告,进而在某些领域内把握一两个制高点。这是最基本要求。

    探求者与教书匠是有严格区别的。匠人所以为“匠”,是指他们对无生命的“物”按照一定的“工艺流程”进行加工、组装和叠加,在很大程度上是机械重复,他们最关注的是具体方法和操作程序。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千差万别的生命体,对人不能像对物,像木匠、瓦匠那样,只作程序化的运作和加工,而应当着力去开启人的智力之门,促使他们生动活泼而有个性地发展。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很多教师扮演了教书匠的角色。他们只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很少教给学生自己去探求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他们只是教书,而很少把自己教书的着眼点放在育人上;他们教上几年书,大体通路之后,便把自己的教案变成了周而复始、固定不变的“老簿子”、“老套子”、“老皇历”,他们每天上课、下课、校门、家门,形成了一种有规则的机械重复。

    我们的教育何以生成了这么多教书匠?我以为,这与沿袭多年的僵化的办学模式有直接的关系。近代工业化以来,工业生产的模式影响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受其影响的突出表现是模式化生产。有人说,我们的许多学校不是学校,是加工厂、流水线;我们的许多教师不是教师,是解牛”的“庖丁”。不管什么样的“牛”,只要进了加工厂、流水线,统统加工成一种规格的“牛肉”、“牛肉罐头”。我们的教师长期被禁锢在“教育工厂”之中,按照严格的“行政指令”进行程式化动作,久而久之,便成了教书匠。

    当今教育改革的核心是由教育的“物化”转向“人化”,大力倡导“人本教育”。“人本教育”的真谛是“开发人”,这便需要探求型的教师。探求什么?就当前的基础教育而言,当务之急是教师进行探究式教学。其基本要求是:教学过程应当是教师带领学生主动认知、探究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应当以探究为切入点组织教学活动。学生是教师的探求伙伴,师生一起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做一个激励学生思考的人,为学生提供咨询的人,同学生平等交换意见的人,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而不提供现成结论的人,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人。探究教学的本质是以人为本,重视人格的教育,重视全面发展,重视个性特长,重视潜能开发。

    (二)合作者。教育教学活动不仅是一种个体活动,更重要的是一种团队活动。团队意识、合作精神是每一项事业、每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合作学习理论的倡导者认为:每个教师和学生之间都存在差异,都有各自不同的潜能,这种差异应当得到承认,不同的潜能应该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和学生都是人,都是鲜活的生命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每个人的人格都应得到尊重,每个人的个性都应得到张扬;教育教学活动应该在师生之间,特别是在学生之间产生互动,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教学相长。合作学习,在合作对象上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师师合作;二是师生合作;三是生生合作。在合作过程中,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员合作;二是全程合作;三是全域合作。合作学习理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教育理论成果之一,它一经问世,便被广泛认可,并被应用教育实践之中。

    由于合作学习将教学视为多边互动的立体交流过程,而且特别强调生生互动的重要性,因而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与角色较传统教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更加注重学生的活动,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而不再像传统教学那样为保持所谓的权威,教师既“导”又“演”,集数职于一身,结果是“导”不“明”,“演”不“精”,事倍功半,苦不堪言;与此相应,学生在传统教学情境中只能跑跑龙套,敲敲边鼓,充当配角或背景,甚至是旁观者。由于教师占用了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学生的主体地位只好靠铺天盖地的各种作业来体现。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做作业→教师改作业→再布置作业……在此过程中,教师只能埋头于作业堆里不能自拔,不堪重负,根本无暇顾及教学内容的精心研究与设计,因而不可能当好“导演”兼“主演”,“导”不明,“演”不精也就在所难免。

    合作学习还大力提倡教师之间的合作,其中,包括相互沟通信息、交流教学经验,共同开展教改实验,进行群体攻关等。就当前中小学而言,往往过多地强调竞争,而忽视了合作。有些学校对教师实行聘任制,按照工作实绩决定取舍。一些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导致恶性竞争。有些人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他人失败的基础之上,担心与他人合作,失去竞争优势,导致自己下岗。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教育教学改革是一篇大文章,需要群众攻关、系列攻关和整体推进。在集体攻关中,既需要帅才和将才,更需要广大师生的广泛参与。“真金不怕火炼”、“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只要你全身心投入,合作会给你提供施展才能的大舞台,你会在竞争中不断积累新的优势,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相反,如果你像传统匠人那样,将自己的那点“小本事儿”视为“看家本领”,“奇货可居”,不肯与他人合作,不能与时俱进,肯定失去优势,最终有可能导致下岗。

    (三)指导者。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师成了教育教学的主宰者,学生完全被置于从属的地位,这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

    国内外在育人方面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都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创设一种激活学生思维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认知、质疑问难,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究问题的互动过程,让学生在主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获得研究的积极体验,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逐步形成迁移知识和能力的本领,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这种教育理念和育人方式,要求教师走出“中心位置”,走到学生中间,以“研究群体”中一员的身份,同学生一起开启和驾驭“探索之舟”。

    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当着重指导学生的哪些方面?我认为,应侧重于以下八个方面:(1)指导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2)指导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3)指导学生学习的策略;(4)指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5)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和个性;(6)指导学生学会交往;(7)指导学生学会生活;(8)指导学生学会创造。

   (四)学习者。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面对层出不穷的新观念、新知识、新学科、新技术,面对新课程全新的设计思路、全新的目标、全新的内容、全新的实施策略,面对急剧发展变化的教育对象,教师应是一个学习者,并且要善于学习,方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师学什么?因所教学科而异,因人而异,就共性的东西来讲,我认为主要有七个方面:(1)学习宏观教育,了解改革的大趋势,将自己从事的微观教育改革置于宏观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使微观教学改革符合大方向、大趋势;(2)学习现代科技知识,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的新领域、新走向、新成果,以便胜任新课程中的现代科技的教学;(3)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能够较全面地运用微机,开发、利用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比较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4)全面深入地学习新课程,能够熟练地驾驭自己所教学科的新教材;(5)通读一下中外教育史,对人类教育的发展沿革、各个教育学派的基本主张以及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有一个大概的了解;(6)系统地读几本经典教育论著,如国外苏霍姆林斯基、布鲁姆、布鲁纳、杜威的代表性教育论著,国内孔子、蔡元培、陶行知、叶圣陶等人的代表性教育论著,从中汲取一些基本的教育理论;(7)教理科的老师适当地涉猎一些文科知识,教文科的老师适当涉猎一些理科知识,以适应新课程中文理渗透、学科交融的发展态势。开卷有益,深入研究一两个领域,更能受益。

    (五)自省者。古人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远过矣。”每个人只有经常自省自己的行为,不断总结利弊得失,才能不断在实践中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和超越自我。教师既是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人,同时又是培养人的人,其多重身份和艰巨使命决定了教师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复杂的心理状态。教师作为谋生者,必然在工作、生活中表现出谋生的酸甜苦辣;教师作为思维活跃、判断能力较强的知识分子群体,必然思考职业范围以外的许多事情,时常表现出忧国忧民、痛恨社会弊端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教师为人师长,又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世界。教师这种复杂的心理和价值取向决定了其经常外察、内省,不断调适心理状态,提升精神境界和工作水平的必要性。就说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经常反思。教师施教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更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唯有经常学习、实践、探索、反思,才能使自己的知识、心智、能力、方法适应发展变化的教育形势、教育对象和教改要求。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我认为,大体有这样五个方面:(1)反思教育理念、教学思想;(2)反思教学过程;(3)反思教育结果:(4)反思教育整体;(5)反思教育个案。反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经常想一想,写教学日记、写实验报告、写学术论文等。中学语文界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自24岁至今,写下了约200多万字的教学日记,多达60余本。我们翻开他近几年出版的专著,可以发现其中许多生动的材料都来自他的教学日记。当今教师队伍中有一种浮躁之风。许多教师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工作中,靠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支粉笔,支撑着教师职业的全部内容。有些人甚至在离开教学参考书的情况下,连像样的教案也写不出来。也有一些人附庸风雅,拼凑“论文”,或作为评职称的“成果”。这些倾向,无助于教师思想的升华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必须加以克服。

    (六)学者。2002年全国业余歌手大奖赛,坐在评判席上的余秋雨和膝矢初,还有坐在观众评判席上的闫肃,知识渊博、思维敏捷、妙语连珠,一派学者风范。还有语文教育专家魏书生、上海建平教育集团总校长冯恩洪、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等人,他们有自己独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和学术研究成果,又有广博的知识和演说家的口才,听他们的学术报告是一种艺术享受。他们都是学者型的专家。我常想,我们教育系统要有一大批这样的学者型的教育改革家,该有多好啊!只可惜,当今泱泱大中国,竟少有在全世界叫得响的名家和大家。中国古代的孔子等教育家辉耀千古,近代的蔡元培、陶行知、晏阳初、胡适、鲁迅等人都是国学大家和教育大家,他们的许多建树,至今令人们高山仰止。国外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杜威、保罗·朗格朗等人也是“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教育大家。奇怪的是,当今中国反而出不来教育名家和大家,真有愧于长眠地下的列祖列宗。我们应当有做学者型教师和教育大家的雄心斗志。陶行知、叶圣陶、布鲁纳、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等人,原来都是普通教师,后来成了大家。他们是教师,我们也是教师,他们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关键是善于实践、探索、提升,敢为天下先。

    教师角色是一个复合体,它综合体现于教师的道德、学识和行为之中,其角色特征并非像京剧角色中的生、末、净、旦、丑那样泾渭分明。本文所阐述的六种教师角色也非教师角色的全部。教师角色定位也是相对的,不同角色特征应服从和体现于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整体设计之中。各种角色可以溶于一体,也可有所侧重,关键在于内涵和神韵,切莫“丑女效颦”。

 

IBSTPI的教师能力新标准

摘自《教师能力标准》译者 顾小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注:IBSTPL教师能力标准,从专业基础、计划与准备、教学方法与策略、评估与评价、教学管理等5个方面具体描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以国际视野来审视和借鉴该标准。同时立足于我国教师教育的实践,着重从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教学能力两个方面来建构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并关注城乡教师专业标准的差异性。)

概览:IBSTPI教师能力标准及绩效指标,包括5个维度的18项能力猜测及98条具体绩效指标。

一、专业基础

能力1:有效地交流沟通

1)根据受众、情境及文化背景,采用合适的语言。

2)使用合适的语言及非语言符号。

3)寻求并吸收多样的观点。

4)根据不同的情境采取积极有效的倾听技巧。

5)运用适当的技术进行交流。

能力2:更新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1)拓展有关学习原理和教学策略的知识。

2)不断更新技术知识和技能。

3)建立并保持专业联系

4)参加专业发展活动。

5)建立个人工作文档备用。

能力3:遵守已有的道德和法律条文

1)认识教学实践中潜在的道德和法律问题。

2)遵循组织和职业道德规范。

3)确保公平对待所有学习者。

4)尊重保密及匿名请示。

5)避免冲突。

6)尊重包括版权在内的知识产权。

能力4:树立和维护职业声誉

1)示范职业操守。

2)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和见解。

3)具备学科专业知识。

4)对变革和改进持开放态度。

5)将教学与组织背景及目标相联系。

二、计划与准备

能力5: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1)确定学习者、其他参与人员和教学环境的相关特征。

2)设计或修改教学活动以适应学习者、教学环境和呈现方式的需要。

3)明确目标、任务及次序。

4)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策略和呈现技巧。

5)设计或个性课程内容、教师手册、评估工具和支持材料。

6)根据需要创建或修改基于技术 的资源 。

能力6:教学准备

1)对学习者的困难和问题进行预测并做好准备。

2)进行学习者分析。

3)确定关键知识点、相关实例、轶事及其他补充材料。

4)确认支持教学的后勤和物质保障。

5)确保所有学习者都能获取所需教学资源。

6)确认设备、技术和工具准备就绪。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

能力7:激发并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投入

1)吸引并保持学习者的注意力。

2)保证学习目标清晰明确。

3)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4)建立提高学习动机的策略。

5)帮助学习者设定合理的期望值。

6)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并获得成功的机会 。

能力8:表现出有效的表达技巧

1)根据学习情境采用合适的表达方式。

2)采用多种方式 表述关键概念。

3)提供案例,阐明含义。

4)让学习者参与表达过程。

5)根据学习者需要采用合适的表达方式。

能力9:表现出有效的促学技巧

1)利用所有参与者的知识和经验。

2)为全体学习者指明努力方向。

3)使学习活动高度聚焦。

4)鼓励和支持合作。

5)引领学习活动及时终止。

6)监控、评估和适应动态变化的情境。

能力10:表现出有效的提问技能

1)提出清晰和恰当的问题。

2)有效跟进学习者所提问题。

3)使用多样的问题类型和问题层次。

4)提出并重新引导到那些促进学习的问题。

5)以回答问题来连接学习活动。

能力11:提供阐释和反馈

1)为学习者提供机会请求阐释。

2)使用多样的阐释和反馈策略。

3)提供清晰、及进、中肯和具体的反馈信息。

4)提供和接受学生反馈时保证开放与公平。

5)帮助学习者提供和接受反馈。

能力12:促使知识和技能的巩固

1)将学习活动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

2)鼓励学习者对概念和思想观点进行细化。

3)提供综合和整合新知识的机会。

4)提供实践新学技能的机会。

5)提供反思和回顾的机会。

能力13: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1)提供与知识技能、运用环境相关的安全和活动。

2)示范知识和技能 在真实情境中的运用。

3)提供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机会。

4)提供为未来的运用做出规划的机会。

5)和学习者一同探究可能促进或阻碍知识和技能迁移的情形。

6)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能力14:使用媒体和技术 来加强学习、改进绩效

1)认识教学媒体和技术的潜能与局限。

2)运用媒体和技术开展最佳实践。

3)以多样的方式呈现内容。

4)为学习者使用媒体和技术做好准备。

5)发现并解决小的技术故障。

四、评估与评价

能力15:评估学习和绩效

1)针对评估标准进行交流。

2)监测个人和小组绩效。

3)评估学习者的态度情感和反应。

4)评估学习结果。

5)提供自我评估的机会。

能力16:评价教学效果

1)评价教学材料。

2)评价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

3)评价教学绩效。

4)评价教学环境和设备的影响。

5)记录与公布评价数据。

五、教学管理

能力17:管理促进学习与改进绩效的环境

1)预测并处理可能影响学习和绩效的情形。

2)确保学习者能够获得所需资源。

3)与学习者共同制定基本规章和学习期望。

4)在教学中运用时间管理原则。

5)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及进阻止不良行为举止。

6)及时并公正地解决冲突和问题。

能力18:适当地使用技术管理教学过程

1)使用技术支持教学管理功能。

2)使用技术查找和共享信息。

3)使用技术存储和重复利用教学资源。

4)使用技术维护学习者个人信息的安全及隐私。

注释:国际培训、绩效和教学标准委员会(IBSTPI)具有IBSTPI教师能力标准及其纯净指标的著作权。版权所有。

 

现实教育值得深思的七个问题

【转载】

 何为教育?教育究竟何为?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我发现,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现在我把我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共七点。

第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特别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人们即使似乎承认了教育即生长,也一定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仿佛不朝着这类目的努力,生长就没有了任何价值似的。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实际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长

  第二,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用外部功利目的规范教育,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最有害的结果就是否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把儿童看做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长大成人之前似乎无甚价值,而教育的唯一目标是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这种错误观念由来已久,流传极广。长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的!蒙台梭利首先明确地批判这种观念,在确定儿童的人格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儿童教育理论。

  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尤其儿童期,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个成人世界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到功利战场上拼搏。我担心,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在若干年后的社会上,童年价值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会以怎样可怕的方式显现出来。

第三,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是西塞罗的名言。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当然,这只是一种内在自由,但是,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伟大的作用。教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

第四,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由我们今天的许多耳朵听来,简直是谬论。然而,卢梭自有他的道理。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是最好的环境?第一是自由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卢梭为其惊世骇俗之论辩护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今天许多家长和老师唯恐孩子虚度光阴,驱迫着他们做无穷的功课,不给他们留出一点儿玩耍的时间,自以为这就是尽了做家长和老师的责任。

到了大学阶段,自由时间就更重要了。依我之见,可以没有好老师,不可没有自由时间。说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就精神能力的生长而言,更是如此。我赞成约翰亨利的看法:对于受过基础教育的聪明学生来说,大学里不妨既无老师也不考试,任他们在图书馆里自由地涉猎。

第五,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我最早在爱因斯坦的文章中看到这句话,是他未指名引用的一句俏皮话。随后我发现,它很可能脱胎于怀特海的一段论述,大意是: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笔记,忘记了为考试背的细节,剩下的东西才有价值。

知识的细节是很容易忘记的,一旦需要它们,又是很容易在书中查到的。因此,把精力放在记住知识的细节,既吃力又无价值。假定你把课堂上所学的这些东西全忘记了,如果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剩下,那就意味着你是白受了教育。

那个应该剩下的配称为教育的东西,用怀特海的话说,就是完全渗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按照我的理解,通俗地说,一个人从此成了不可救药的思想者、学者,不管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再也改不掉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和爱好了,方可承认他是受过了大学教育。

  第六,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

教育的真谛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育智力活动的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等等,这些智力上的素质显然是不可像知识那样传授的,培育的唯一途径是受具有这样素质的人(不妨笼统地称之为大师)的熏陶。大师在两个地方,一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另一便是在大学里,大学应该是活着的大师云集的地方。正如怀特海所说:大学存在的理由是,拥有一批充满想象力的探索知识的学者,使学生在智力发展上受其影响,在成熟的智慧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否则大学就不必存在。

林语堂有一个更形象的说法:理想大学应是一班不凡人格的吃饭所,这里碰见一位牛顿,那里碰见一位佛罗特,东屋住了一位罗素,西屋住了一位拉斯基,前院是惠定字的书房,后院是戴东原的住房。他强调:吃饭所不是比方,这些大师除吃饭外,对学校绝无义务,学校送薪俸请他们住在校园里,使学生得以与其交游接触,受其熏陶。

第七,教师应该把学生看做目的而不是手段。

这是罗素为正确的师生关系规定的原则。他指出,一个理想教师的必备品质是爱他的学生,而爱的可靠征兆就是具有博大的父母本能,如同父母感觉到自己的孩子是目的一样,感觉到学生是目的。他强调:教师爱学生应该甚于爱国家和教会。针对今日的情况,我要补充一句:更应该甚于爱金钱和名利。

教师个人是否爱学生,取决于这个教师的品德。要使学校中多数教师把学生看做目的而不是手段,则必须建立以学生为目的的教育体制。把学生当做手段的行径之所以大量得逞,重要原因是教师权力过大,手握决定学生升级毕业之大权。因此,我赞同爱因斯坦的建议:给教师使用强制措施的权力应该尽可能少,使学生对其尊敬的唯一来源是他的人性和理智品质。与此相应,便是扩大学生尤其研究生的权利,在教学大纲许可的范围内,可以自由选择老师和课程,可以改换门庭,另就高明。考核教师也应主要看其是否得到学生的爱戴,而非是否得到行政部门的青睐。像现在这样,教师有本事活动到大笔科研经费,就有多招学生的权力,就有让学生替自己打工的权力,否则就受气,甚至被剥夺带学生的权力,在这种体制下,焉有学生不沦为手段之理。

 

构建化学生命化课堂的几点体会

荣成市实验中学     王华妮

“构建有生命的课堂”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新型教育理念。有生命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课堂;有生命的课堂,一定会使学生在知识的探索、学力的发挥上达到最佳状态,一定会使课堂教学获取最佳效益。下面我结合近几年来我在构建生命化课堂方面所做的努力谈几点意见,与大家交流,以求共同发展。

一、创设精彩的教学情境让课堂“活”起来

精彩的教学情境是赋予课堂以生命,让课堂“活”起来的催化剂,是保证课堂“活”起来的必要条件。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时代信息等众多教学资源创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情境,丰富课堂,促进教学。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感召下,我校全体教师潜心探讨怎样使课堂有声有色,真的“活”起来。学校也对每位教师提出要求:每人都能设计出“有特色”的优质教案,能上“有活力”的优质课。为此,学校为教师们创造各种条件,启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如:联片教研、网上教研、校内教研、组内教研等,为教师的成长发展铺路架桥,为生命化课堂的构建大开绿灯。教师们通过观摩校内外名优教师的优质课,并结合自身的经验,撰写出有个性、有创新、有价值的情境导入案例,并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进而达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概括起来,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让课堂“活”起来。

(一)创设“意”境,让学生的兴趣 “活”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出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借助拟人、类比等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动画演示,新闻故事介绍等手段巧妙地将知识演绎出来,让学生一开始就觉得学习是件既有趣又有意义的事情,学生的兴趣必然会被立即调动起来。他们就会带着好奇、带着渴求情不自禁地投入学习之中。在这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活,他们会兴致盎然地投入学习,如饥似渴地消融知识,同化知识,学习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发自内心的自我追求,成为一种快乐有趣且有效有意义的活动。

例如:初三的第一堂化学课,我本着新、奇、妙、精的原则精心设计了这样的一组情境:

情境一:上课伊始,几句开场白之后,我就问学生:“你们喜欢魔术吗?”学生响亮地回答:“喜欢!”“老师就给同学们表演一个。”我将事先准备好的道具——一张白纸拿出来,向学生展示,让他们确信上面什么也没有,“大家注意看,精彩马上出现。”我故弄玄虚,我看到有几个没坐正的学生直起了腰,所有的学生都瞪大了眼睛。然后煞有介事地向上面喷洒着我的魔术液,“同学们好”四个玫瑰红色的大字跃然纸上,“这是我给同学们的第一个见面礼。”“谢谢老师,老师好!”几个活泼的学生马上喊出来,接着教室里就想起了热烈的掌声。说实话,我当时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虽然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同学们好”四个字,虽然是无声的表达,但它所产生的效应却是巨大的,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一方面,从“无”到有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科变幻莫测的魅力,增强探究化学学科的热情和欲望;另一方面,独特的问候方式一下子就可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消除彼此的陌生感,使学生一开始就喜欢教师,从而能“亲其师信其道”,增强学习的兴趣。

情境二:趁着学生情趣正浓,我再来一个“小魔术”——火烤白纸显现“O”。在学生的一片嘘嘘声中,我问学生:“看到这个符号。你想到了什么?”

“零”、 “圆”、 “鸡蛋”、 “氧元素”、 “氧气”、“氧分子”等,学生七嘴八舌,将他们能想到的都说出来了。看着学生们那一张张兴奋、渴望的脸,我一方面表扬他们想象力的丰富,另一方面及时向他们传递我的意图和要求:1.所有的学生都是从“零”开始学化学,起点相同。只要努力,任何人都能学好化学;相反,你就有可能抱个“大鸡蛋”回家(学生大笑)2.在化学中,它表示一种叫做“氧元素”的符号,世界上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学化学就要树立“元素观”。

当然,魔术只是活跃气氛的手段,传授知识才是真正的目的。我设计以上两个魔术的目的还在于:一、让学生在欢快的观赏中不知不觉记住学化学还要建立另一观念“变化观”。二、使学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破除迷信,认识物质变化的实质,从而建立重要的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这样,就可将情感教育与学科教育巧妙地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开心愉悦的气氛中轻松学知识。

情境三: “你知道你的校服是什么材料?”“他们是用什么原料制造的?”“你用的笔又是什么材料做的?”“塑料又是用什么原料制造的?”“你骑的自行车、街上跑的汽车、世人瞩目的宏伟壮观的北京鸟巢,都需要什么材料?”“钢铁是怎么炼成的?”等等一连串的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知道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是化学改变了世界,是化学将我们的生活变得绚丽多彩。课堂在师生间激烈的交谈中走向最高潮。同时,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也感受到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鼓舞他们的学习斗志。也实现了我设计的最终目的——让所有学生喜欢化学,让所有学生爱学化学。

(二)创设 “疑”境,让学生的思维 “活”起来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出一种“不协调”,制造冲突,就可以为学生创造探究的空间和氛围,有的放矢地点燃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在“疑问——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拓展和训练,迸发出睿智的火花,从而获取知识,增长能力。 

例如:在学习“化学与健康”中有关蛋白质的知识时,我引入下列问题情境:

1. 鸡蛋或鸭蛋储放在冰箱里时,怎样放置比较好?蛋的大头朝上还是朝下?是直立还是横放?为什么?

2.冷藏一段时间的鸡蛋或鸭蛋一旦出库放置是否更容易腐坏,为什么?

3.腌制的咸蛋在蛋黄表面会出现黄油,这是什么原因?

以上问题都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极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还可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情,多对身边常见的现象进行思考,从而进一步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课堂在学生积极、广泛的思维讨论和快乐、深刻的学习识记中活力十足,生机盎然。

(三)创设“忆”境,让学生的知识结构“活”起来

创设恰当的“忆”境,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同策略,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建全和丰富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以“忆”启“新”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根据旧知识推测新知识,善于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与区别,善于将知识系统化;并且在这种比较、推理、归纳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相关能力也悄然得到锻炼和提高。久而久之,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不再是零散且杂乱无章的概念、原理的堆积,而是有致有序的知识排列,是能为学生随心所用的“活”的知识网格。教学也就达到了 “教为不教”,“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终极目的。

例如: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忆总结: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如何选择原料?如何选择装置?如何收集和检验气体?解决以上问题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当学生对这些旧知识的回顾清晰明了时,对新知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学习自然水道渠成了,有关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知识网在学生头脑中也就织成了。

当然,以上三境并非孤立,而是相互渗透,纵横交错的。无论教学情境形式如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活”,形式活、内容活。因为,教师若只是把知识简单地罗列出来,叙述给学生听,这非常容易,你只需要大声朗读就行,亦或再进一步,抑扬顿挫地朗读,学生所接受的也不过是些干涩的文字。但若把知识讲“活”,有声有色地讲,则学生所接受的就不再是简单而干巴的文字符号,而是精美的图画、优美的旋律、精彩的影片;是知识的熏陶、生活的启迪、探索的乐趣;是一种陶冶心灵的美的享受。精彩而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就是给那些简单的书面知识配上跳动的音符、绚丽的色彩、丰富的画面,就是赋予知识以生命,让知识“活”起来,在学生头脑中真正扎根、发芽、壮大。因此,精彩别致的教学情境,可以使课堂远离平淡和沉闷,换之的是激情和快乐;远离教师独自的直白评述,换之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有情有景的双边活动。

正如余文森教授所说: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那么,就让我们共同努力,创设精彩的教学情境,为知识的传播和吸收制造出美味的汤,让课堂“活”起来。

二、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课堂“活”起来

记得2006年暑假,参加教育部举办的首期全国中小学教师暑期远程教育培训活动时,余文森教授的“有效课堂教学”, 让我懂得了有效课堂和生命课堂的时代意义和实际意义,明白了实现课堂生命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当时一位学员转载的帖子《每节课只上四分钟》,更让我震惊。文中说天津某中学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各科教师每节课只能上四分钟,所有问题都让学生自学解决,教师只是巡回指导。文中所写是否属实,我不敢评说,但它确实给了我很大的震惊和启发:教师少说一分钟,一个学生就多练习一分钟,六十个学生就多练习六十分钟。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要相信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要给学生更多思考和练习的时间,给学生足够施展才能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变得有效和有意义,从而生机勃勃。

(一)把 “读” 的权利还给学生

我们常常告诉学生预习课本和阅读教材如何重要,然而从以往学生反馈的信息可知结果并不尽人意。虽然教师布置预习了,但因为没有相应的检查督促措施,绝大多数学生却并没有预习。至于课堂阅读,虽是有模有样地进行了,但受课堂时间的限制,阅读也往往只是表面的,学生根本没有时间进行深度的思考、体会,更不用说跟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了。

实施生命化课堂的春风吹来后,我们将学生的“阅读”跟“课前预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知识,并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完成有效的预习,课堂学习事半功倍。为此我们给学生提出了以下预习要求:

1.本节的知识点有哪些?

2.你明白了哪些问题?

3.还有哪些问题或句子你不明白?

其中第三点将是课堂上重点解决的内容,要求学生预习时要将不明白的问题写出来以便课堂使用。

为促使学生真正做到有效预习,使教师最初的美好愿望不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我是这样检查的:一上课就拿出23分钟的时间进行预习小测验,学生用最快的速度从书上找到相关题目的答案并写下来。这样的检查能有效地反映出学生的预习情况,督促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当然,由于初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起初有些学生还是不预习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模式在不断地反复进行着,现在95%的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预习课本的习惯,阅读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我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课堂生命化的一种体现。

(二)把 “说”的权利交给学生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实施生命化课堂之后,我们一改以往教师面面讲的局面,而是只讲学生不明白的问题,使课堂变成学生“解疑释惑”的阵地,让学生有充足的“说”的机会

我的做法是这样的:上课前,将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收起来进行集中、提炼、归纳。课堂上,先让提出问题的学生朗读他的问题,然后再发挥学生的力量,给优秀者以展示的机会,让他们来解答、评价这些问题;学生解决不了的我再解决。

这一过程也是我们生命化课堂教学的精彩之一。实践表明学生为能担当称职的“小老师”,个个都尽心做着准备,细心地研读教材,大大地克服了以往不读书、不动脑的坏习惯。

在这个过程中,提问的学生得意着自己问题的巧妙,感受着自己自学的收获,因为能发现问题就说明他用心思考、用心预习了,这本身就是一种收获;解答的学生同样也收获着自己的成就,喜悦着自己的奉献;旁听的学生则分享着别人的所获,反思着自己的不足;总之,所有的学生都在一种愉悦、积极、和善的气氛中畅所欲言,体验着学习的乐趣,感受着集体智慧的力量,品味着自我价值的提升。当然,我在此过程中更是惊喜不断,首先我不必再为那些一看就明白的问题费口舌;另外,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一些时代感很强的说辞和见解,也令我大开眼界,获益匪浅。“教为不教”,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境界吗?所以说,这一过程也是师生间互相学习的好机会,教学相长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受年龄和思维深度的影响,也常常会遇到学生有提不出问题的时候。这时,我就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各种问题抛给学生,再让学生思考、解答。总之,运用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锻炼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有充足的表达和交流的时间,是我们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措施之一。

例如:对于“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学习,通过预习后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

1.教材中说“许多金属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生成相应的氧化物”,这里“相应的”是什么意思?

2.金属的种类那么多,为什么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列出的金属只有15种?

3.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为什么有“氢元素”?

以上问题,学生的解答都不会全面,甚至偏差很大。但无论如何,我都会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因为我知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在往往就孕育在那离奇的猜测中。

(三)把“练”的权利交给学生 

“熟能生巧”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也是我们常常要求学生做到的。 然而受学业压力以及自我控制力差等因素的影响,课后极少数学生能主动复习学过的知识。因此,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做到老师少说,学生多练,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反复练习,以达到熟练掌握。

如:对那些重要知识点,我一般通过课前预习、预习小测、解疑释惑、课堂练习、课堂检测、课后作业等六个环节的练习加以巩固,从而使学生在反复的训练中接触知识,内化知识。

总之,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是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和练习的机会,让学生的行为和思想真正“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从而在每节课上都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就是要调动学生的所有潜能,让课堂“活”起来,充实起来,从而充满生命的活力。

以上是我在构建生命化课堂中的几点体会,还很不成熟,离南方先进学校相差甚远。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从“促进学生的发展”的基点出发,我们的课堂一定会更加生机盎然!

 

教授称传统语文教学八成做无用功

在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宁夏西海固地区,何克抗要做的事,就像要让西海固被青山绿水环绕一样不可思议

  他的计划是,用两年的时间,让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上完小学二年级的农村学生,能认读超过2500个常用汉字,能阅读青少年通俗读物,比如简写版的《三国演义》,能手写出150字以上结构完整、通顺流畅的文章——总之,其识字量、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要达到甚至超越城区最好学校同年级学生的水平, 同时还要确保不增加任何课业负担。

  10月末的一天,何克抗第4次来到海原。一年前,他给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带来了这项被称为跨越式的教育课题。

  车在山道上颠簸,远处的山峦寸草不生,目之所及都是刺眼的黄色。这样的地貌,走遍中国也不多见吧?”73岁的老教授摇下车窗,向窗外望去。

  实际上,当地薄弱的教育硬件设施和师资生源,并不比这里的自然环境强多少。

  帮帮这些可怜的娃娃

  在海原的基层教育工作者眼中,远道而来的教授是位大人物”——他是中国第一个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部《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这样一位在教育技术领域内公认的顶级专家,如今却是大学请不动,小学不请自来。据他的一位弟子估算,老先生每年超过1/4的工作时间都泡在小学课堂里

  何克抗最初启动这项跨越式课题的时候,他并没有明确地想要把课题引向农村。

  10年前首批试点这一课题的,几乎都是国内一流的小学。前不久,一些美国教育人士去广州的一所试验校参观,那里每个小学生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上课全是网络化教学,这样的教学环境美国也比不了

  然而,锦上添花并不是何克抗的最终目标。从2003年开始,他尝试把课题放到农村学校。2004年,课题开始在国家级贫困县河北丰宁全面推广。

  2008年年底,时任海原县教育体育局副局长的马兴旺在银川听到何克抗介绍跨越式课题。对于其中的理念,他一时间没有全弄明白,但是课题提出的目标让人着迷。

  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的要求,小学二年级学生要认读16001800个常用汉字,跨越式课题的目标差不多是这个数字的两倍。按照新课标,二年级学完后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应为5万字,小学毕业时则应达到100万字;而根据跨越式的设想,二年级学生仅课内阅读就能达到80 万~90万字。在写作上,新课标要求,一、二年级只说不写,三年级开始写话写句子,四年级才开始写段落;而接受跨越式培养的学生,上二年级时平均就能手写出超过150字的段落,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们甚至可以用电脑打写出300字以上的文章。

  中午吃饭的时候,马兴旺找到何克抗,问他:能不能把这个课题放到海原?

  在此之前,这位分管教学的副局长花了40天时间,调研了海原山区里的上百所村完小和教学点。他把自己的结论告诉教授:可怜的地方,住着可怜的老百姓,生下可怜的娃娃,接受着可怜的教育。

  跨越式课题不挑剔师资和生源。何克抗回答说,中国最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

  今年10月底,在宁夏永宁县的一次课题研讨会上,何克抗再次向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们表达了这项课题的信念。

  教育的力量就在于,能把普通的老师变成名师,能把原本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很快地……变成优秀的学生。我觉得……我觉得……”何克抗说这番话时,数度哽咽,最终也没能说完。

  散会之后,人们还在议论,一句挺寻常的话,为什么会让饱经世事的老教授不能自已。

  一位相熟的老师沉吟半晌说:因为这是他的理想。

  教母语怎么能像教外语?

  何克抗并不是搞教育出身。他早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后来致力于研究汉字编码。业内评价,他在这个领域有所成就,甚至要早于王永民(王码五笔输入法的发明人)

  当他在美国加州留学的时候,新成立不久的苹果公司邀请他去开发汉字输入。不过,他拒绝了这项邀请,回到国内,转而用汉字编码的技术教小学生识字。在长达30年的实践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跨越式教育理念。

  在教育界,很多人对跨越式这个提法颇有微词。在教育工作者看来,这是官员才会喊的口号,而教学是一项长期积累、循序渐进的工作,来不得虚假和浮夸。因此跨越式课题那些超越了新课标的目标,被看作是拔苗助长。

  其实,我们大大低估了孩子们学习母语的能力。何克抗回应说。

  在他看来,传统的母语教学很大程度上受到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的影响。按照皮氏理论,56岁的学龄前儿童,其母语基础非常薄弱,缺乏足够的词汇来支持逻辑思维。在10岁以前,儿童也只能具有基于具体事物的初步逻辑思维,很难写出抽象性和概括性的文章。

  传统语文教育的质量与效率之所以低下,正是因为受到这一理论的负面影响。何克抗说。这种影响既广泛又深入,几乎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领域。

  比如,二年级学《乌鸦喝水》,几代人都被要求从字词和语法入手。哪个老师要是提出从阅读和写作入手,会被认为是违背了儿童认知发展规律。

  可是母语有必要像外语那样从单词和语法教起吗?何克抗始终对这个问题存疑。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一些心理学家的调查已经表明,56岁的学龄前儿童掌握的口头词汇超过3500个,45岁的学龄前儿童已经能够理 解和运用汉语的各种句型,包括较复杂的疑问句,甚至连讽刺挖苦都能听出来。这与皮氏学龄前儿童的母语基础非常薄弱的理论明显存在矛盾。

  在实践中,何克抗发现,孩子们虽然不会读不会写,却具备着强大的音义基础。曾有教育工作者拿较复杂的《唐诗三百首》做过试验,只要用汉语拼音注上音,一年级的孩子大多数都能读且能基本理解诗的意思。除了个别词,比如《咏柳》里面的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个字,才需要帮着解读。

  在继承和批判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何克抗先后完成了两本著作《语觉论》和《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在他看来,儿童快速学习母语的根本途径在于必须以语言运用为中心,而非以语法字词为中心。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其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均已具备写出结构完整、通顺流畅文章的客观条件,因此母语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把识字、阅读和写作三个教学环节结合在一起。

  以二年级课文《棉鞋里的阳光》为例,课标中规定,学生要掌握妈、午、好、放、合、收”6个四会字,要求会读、会写、会理解、会运用。传统的教法怎么教呢?上过语文课的人大多经历过,就是在课堂上反复地拼读,回家再写个1020遍。

  按照跨越式的理念,根本不需要繁重的课外作业,只要在课堂上的拓展阅读中反复出现这些字,就能通过阅读强化识字。同时,在第一课时的写作环节,还可以要求学生用这6个字设计字谜或是造句,以此完成综合性的认知训练。

  比如试验班的一个学生就这样造句:中午,妈妈和奶奶去买菜,我放学收拾好书包回到家里等她们,等着等着,我慢慢地合上眼睡着了。

  对于这样的结果,课题组老师会夸赞说:很好,回家玩儿去吧。

  传统语文教学把80%的工夫用到了不必教的地方

  尽管跨越式课题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理念并不复杂,但是老师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学模式也会有相应的调整。因此每个月,以何克抗为首的课题组成员都会从北京分赴各个试验区,通过听评课给予试验教师更多的指导。

  10月末,何克抗带着他的课题组再次来到海原。在距县城10公里外的西安乡中心小学,参与课题的许海英老师正在上二年级语文课,当天要讲的是《小柳树和小枣树》第二课时。

  这是一则童话,大意是:春天,小柳树长出了叶子,很得意,由此就看不起光秃秃的小枣树。到了秋天,小枣树结了许多又大又红的枣子。小柳树看看自己,什么也没结,这才意识到错了。

  与城市里那些精心准备的公开课相比,许海英老师的课看上去并不热闹——没有调动孩子兴趣的多媒体课件,没有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互动式参与,也没有衍生出来的拓展内容。唯一不同的是,她使用了一种被称为“211”的教学模式。

  一节课40分钟被分成三部分。前20钟是老师对课文的讲解,随后让学生们翻开一本由课题组编写的《拓展阅读材料》,课本里的每篇课文都能在这里找到对应的68篇拓展阅读文章。就本篇课文来说,有儿歌《树》、散文《小柳树》、成语故事《囫囵吞枣》,还有一些主题与课文相似的童话,如《8支荧光 笔》《文具盒里的小故事》《太阳和北风》等。许海英挑出其中5篇,要求同学们快速阅读,不认识的字,自己查字典。

  大约10分钟之后,老师宣布阅读结束,然后在黑板上出了两道作文题。一是描写一位好朋友,要注意发现对方的长处,二是续写这个寓言故事,两题任选其一。这个10分钟的写作环节就是让学生尽量写,最终是否写完并不重要。

  一个好的思路,其实往往很简洁。一位一直在关注这项课题的老师评价说,在小语界,老师们公认阅读和写作很重要,但是很少有人敢于砍掉一半的教学时间,让低年级的学生自主地去读和写。

  对于许海英老师的这节课,何克抗认为还有提升的空间。他一直在掐着时间。由教师主导的教学环节用了27分钟,这导致以学生为主体的扩展阅读和写作分别仅剩下6分钟和7分钟。何克抗认为,原因在于许老师对教学目标的重难点把握还不到位。

  有一个环节,老师提问,小柳树怎么好看,谁来读一读?小枣树怎么难看,谁来找一找,读出来?这段提问加读书用了5分钟时间。

  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就在于,把80%的工夫用到了不必教的地方。何克抗说。这两个浅显的问题,学生读过课文就能解决,没有必要花太多的时间。相反,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体现语文人文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比如如何引导学生意识到,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

  海原县教研室的一位老师听完之后频频点头。他举例说:多年来,老师们教《将相和》,都是从一开始就提问,渑池会上,廉颇怎么样?学生照着书回答,廉颇是……”接着,老师又问蔺相如怎么样,秦王怎么样,从头问到尾。看起来师生之间是有互动的,结果是学生一无所得。

  要是按照跨越式的理念,老师在备课时就必须抓住重点。比如《将相和》的特点是通过外貌和动作来反映人物性格,那么20分钟的教学就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动作外貌去体会人物性格,随后10分钟拓展阅读都是关于人物的短文。最后10分钟的写作环节,可以让学生们写自己的同学,要求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来反映性格。

  在海原,一天的工夫,何克抗和课题组成员跑了两所乡镇中心校,听了4节课,评了4节课。回到县城宾馆时早已天黑,就在等待服务员开房门的短暂工夫,年过七旬的他斜倚在服务台上,一言不发。

  老先生累得够呛啊。随行的海原老师们私下感叹道。

  找回孩子们的创造性和人文性

  时光倒退50年,当年轻的何克抗在北师大物理系学习电子专业时,一度痴迷于写小说,甚至一心想转到中文系。后来转系未成,留校任教。1979年他加入了新成立的北师大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成为中国教育技术领域的开拓者,一生都在琢磨怎样把与教育有关的那些理论、技术跟实践相结合。

  他从未放弃对母语教学的热情。中国的语文教育多年来存在三大问题。何克抗后来总结道。一是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二是过分强调标准化考试而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三是过分强调写作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观察力、想象力的培养。

  他服膺老一辈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的话——“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着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母语不是单纯的语言符号系统,而是牵系着一个民族的灵魂。

  在何克抗看来,这就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不认清这种人文性,只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用手术刀对文章肢解,留在学生脑海的就只能是鸡零狗碎的符号。这样做的后果是,把学生的思维捆绑住了,把活生生的学生变成机器人,把学生的个性、灵气都给打掉了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何克抗就下决心要把孩子们的创造性和人文性找回来。

  2000年,他在深圳找了一所著名的实验学校,开始实践自己的跨越式理论。他发现,在语文课堂上引入拓展阅读和电脑打写之后,每逢看图写话,非试验班的学生往往只能写一两句,而试验班的学生能写出整个段落。到二年级,写科幻小说的都有了。

  2002年,何克抗又在广州市越秀区随机找了6所小学加入课题,此时211的模式已经基本成型。过去,人们认为一年级的学生不适合同时学语文和英语,担心这样容易把汉语拼音和英文字母搞混。结果何克抗的试验让学生的语文和英语两科同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母语能力方面,到二年级结束的时候,学生们已经完成2500字的读写识记,能写成千字文,并达到了每人120万字的阅读量。

  2004年,他又回到深圳,在南山区最偏远的半山坡上,找到白芒小学的校长。当时这所薄弱校96%的学生都是农民和打工者的孩子,在全区55所学校里总是倒数第一。参加试验后,仅用3年,该校总成绩就进入全区前10名。

  随后,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也引入跨越式课题,实施时间将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延续到初中毕业。这是该课题首次在农村地区大规模推广。

  在各个课题试验区,家长和老师最关心的总是,跨越式之后,孩子的考试成绩怎么样。

  尽管何克抗本人并不看重这类功利性的指标,但他丝毫不担心这个。20076月,在北京市教委的支持下,课题组曾抽取延庆县的7个班、昌平区 19个班为试验班,同时选取两所全国闻名的小学的部分班级作为对照组,开展了对比测试。相关数据显示,试验班的字词句基础与阅读部分的平均分稍低于对照组,而作文的平均分则高于对照组。

  来自广州的一项类似调查显示,试验班字词基础、阅读、作文的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组,最终总分超出了12.22分。

  从沿海地区最好的学校走向普通校,再到薄弱校、农村学校,沿着这个轨迹,何克抗最终把目光投向了中国西部最贫困的地区。

  实际上,早在2006年跨越式课题就已经通过了教育部的验收,被认为是一项优秀的科研成果。理论上,他没有必要再用新的试验证明该课题的科学性。

  我现在想的是,怎样才能让中国最贫困地区的孩子,也同样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何克抗说。

  跨越式课题,不知不觉中已然向教育均衡的目标转型。

  大量读写,就像大块吃肉

  2008年年底,马兴旺在与何克抗交谈之后,把跨越式课题视为能够改变海原教育生态的契机。

  他的好友、海原县关桥乡教委主任钟林,对海原的教育有更贴近技术层面的看法。这位有着20年语文教学经验的老师,曾对当地六年级师生做过关于阅读的调研。他发现,老师自己毕了业就不读书了,最多看看《家庭》杂志,而学生中,91%没有课外阅读。问读了哪些书,回答是《语文》《数学》《思想品德》 《自然》,反正都是课本。剩下不到10%有课外读物,也大多是《作文选》。

  教了20年语文,钟林觉得遗憾的是,对阅读和写作始终没有摸索出一套好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界有一个共识,教好语文的秘诀概括成两个字就是,如果概括成4个字就是多读多写。钟林听说,山东有位老师提出海量阅读教学法,于是跟马兴旺商量,想带老师去山东学习。

  别急,北师大有个跨越式课题要来海原,要不你先听听。马兴旺告诉他。

  当看到这个课题提出的阅读和写作目标时,钟林笑了,他说这正是我想要的。课题组专家习惯把海量的阅读和写作概括为大输入和大输出,而西北汉子钟林更愿意这样解读:这就像是你每天早上吃肉,中午也吃肉,晚上还吃肉,身体不好是不可能的。

  20098月,海原县第一批7所乡村学校加入跨越式课题。当时布点是按照东西南北中的方位,马兴旺的设想是,3年后课题要扩展到全县的山村教学点。

  尽管早就对海原的困难情况有所耳闻,课题组的专家实地考察后还是有些吃惊:7所参加试验的学校仅有两所具备农村远程教育环境,其他5所依然还是黑板+粉笔14名参与试验的教师之前从未参加过任何教育课题,其中7名特岗教师甚至没有从教经验;参与试验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父母多是文盲,很多学生学前教育几乎空白,识字量为零。

  上第一堂课的是关桥中心小学的田虹老师。按说一年级学生对花花绿绿的课本最有兴趣了,结果因为这位从教不久的特岗老师照着教案读,前排睡倒了一片。听课老师叫醒一个,孩子懵里懵懂地看了一眼,又睡了。教委主任钟林坐在后面,汗顺着脊背往下流。

  第二堂课,到另一个镇,一位男老师太紧张,从讲台上摔了下来。

  西安小学的许海英老师因为压力太大,几夜睡不着,上课时嘴上全是泡。

  李俊小学的侯建侠老师倒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语老师,刚开始对课题也非常感兴趣,被课题组给予厚望。后来她发现,20分钟时间总是讲不完那些知识点。有一天,她发邮件给课题组,第一句话就是我做不下去了,有没有现成的教案,我实在设计不出来

  课题组的专家收到邮件,心里一惊,连最好的老师都崩溃了?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最初的几个月,作为海原课题组组长的马兴旺心里也没有底。在何克抗和课题组专家的指导下,师生们的长进却似乎并不大。

  这一年如果没有成果,我们就真的拿老百姓的孩子做了试验。马兴旺在心里问自己,咋能拿老百姓的孩子做试验呢?

  眼见着好多老师都打在退堂鼓,他又要不断地为老师们打气。怀疑者也不少。宁夏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张玲和她的研究生们也是海原课题组的成员,她发现,有时何克抗不能亲自来海原,由课题组里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们代表,有些人就质疑,这些没有教学经验的娃娃专家能否指导一线的老师。

  但最终消弭这些分歧的是某种精神力量。从何教授到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从海原教育局、教研室的领导到北京来的娃娃专家之间,这种力量始终在相互感染着。

  钟林注意到一个细节。有一次,上课铃响了,北师大的吴娟博士走到为她准备的木椅前,椅子上有灰,博士绕到另一侧才把灰尘吹掉。钟林意识到,如果刚才顺势一吹,会吹到前排的孩子身上,绕一圈就吹到了走廊里。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钟林说,这种对孩子的爱是共通的。

  爱和耐心的等待最终有了回报。课题实施5个月之后,有消息传来,树台中心小学的一个一年级学生编了个字谜,是水车千斤重,后来关桥中心小学的一个一年级学生说,是树上挂着白毛巾。

  在《四个太阳》这篇课文的写作环节,一个一年级孩子写道:我想有个黑色的太阳,黑黑的太阳能把奶奶的头发晒黑。还有一个孩子写:画一个爱心的太阳,送给玉树的小朋友。

  在海原这样的贫困山区,很多老师教了一辈子书,也没有见过像这样富有想象力和丰富情感的一年级学生。

  这些变化促使教师们更加热情地投入到课题中。难堪的第一课之后,田虹老师住到了学校里,先后写下了4本教学反思。有一天晚上11点,钟林正在办公室写博客,听见楼道有声音,有点怕。仔细一听,哦,是田虹在读课文

  56岁的范有邦是课题组中年龄最大的老师。刚开始这位老教师连电脑怎么开都不知道,后来为了多媒体教学,他买了一台电脑,誓言要给自己的教育生涯画上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侯建侠也终于能够掌控跨越式的课堂,被人们尊称为大侠老师

  海原试验班和非试验班的对照成绩显示:半年时,差别不大;课题实施一年之后,试验班的语文平均分高出了10分,而且越来越接近县城学生的母语水平。

  在一次总结会上,马兴旺有些动情地说: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是谁教育了我们?是我们的孩子教育了我们。是谁鼓舞了我们?是我们的孩子鼓舞了我们。

  跨越是为了同一起跑线

  今年6月,实施了近一年的海原课题在西安小学召开了一次现场会。与会代表听完两节语文课之后,刚调到教育口不久的海原县教体局局长白旭代表主办方发言。

  实际上,这位局长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课题。他没有念别人事先拟好的讲话稿,只想说说心里话我们看惯了现在社会上的种种作秀。最初我在看到会议指南上的学生作品时,怀疑这些并不是学生的真实作品,或许是学生家长写出来的。

  人们这才想起,此前在观摩现场课堂教学时,白局长始终在用质疑的眼光观察学生的写作过程。他接着说:当我看到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写作,写一会儿 想一会儿,写错时还不停用橡皮擦了重写,我才相信这些作品是真实的,是学生在课堂里真实的生成。一年级的娃娃就能写出这样好的作文,这真让我吃惊。

  当天,许海英老师出的作文题是《我的快乐和幸福》。10分钟的时间内,她的学生们交上了答卷:

  爸爸和妈妈不吵架,他们关心我,他们孝顺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很心疼我。我的快乐和幸福是我的家带来的!

  天下雨了,我们在教室里不能回家,老师打伞来,说可以把我们送到家门口,我觉得很幸福。

  我的家乡很美!我的家乡有宽宽的马路,大大的城墙,绿油油的田野,勤劳的人们。因为我的家乡很美,我快乐!我幸福!

  当这些身处大山深处的娃娃身着破旧的衣服,却在短短10分钟内写出这样的文字时,在场的何克抗也觉得很幸福。他认为,照此坚持下去,几年后,海原学生的语文水平一定能达到甚至超越居住在城市的同龄人。

  这对学幼儿教育出身的许海英来说是莫大的安慰。她仍然记得,几年前在银川一所公办幼儿园实习,那里小班的学生已经在地球仪上指点江山了。这是 3岁的孩子吗,懂这么多的东西?当时许海英的脑海里马上想到海原老家那些3岁的农村孩子,要么跟着爷爷奶奶晒太阳,要么在地里刨土。好长一段时间,眼睛一闭,那个情景就出来了。她说,这也是她加入跨越式课题的动因。

  历经10年的教育实践,如今,在北京的远郊区县、在深圳的南山区、在广州的越秀区、在新疆库尔勒、在河北丰宁、在宁夏海原、在甘肃成县……由何克抗领衔的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跨越式课题组,先后在全国建立了20多个试验区,试验学校也发展到250多所。

  不少课题组成员建议,别再叫跨越式,而改称同一起跑线”——这并不是说孩子们天生处在同一起点上,而是寄望,通过几年的实践能在某种程度上修正教育的不均衡,让发达地区的孩子和欠发达地区的孩子、城市娃和农村娃,起跑线能拉得近些、再近些。

 

一堂好课的十条评价标准

正如美学中对“美”的定义莫衷一是一样,一堂好课中“好”的标准也是难以界定的。因为界定的标准太多了,观测的角度太多了,评价的内容太多了,主观的判断太多了,所以,只能是见仁见智,各赋春秋。 

一、精神面貌:手握钢枪上战场 

起立示威口号响,犹如正跨鸭绿江。 

敌人胆敢来侵犯,手握钢枪上战场。

我认为,评价一堂好课的第一标准就是看师生的精神面貌,是精神抖擞还是吊儿郎当,是全神贯注还是心不在焉,是勤学好问还是冷漠懒散,是字正腔圆还是含糊其声,是群情激昂还是七凌八乱……这从上课的起立动作中,从问好口号的呼喊中,从回答上台展演的争抢中,从积极发言的争辩中,都能看出来。好的精神面貌应该是和谐、活跃、民主、高效、务实的,由此营造的课堂气氛能让每个参与者都有见贤思齐的上进心、分秒必争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表现欲,身处其中都感到振奋、激昂、欢快、充实。这种氛围似乎是玄妙而无从把握的东西,其实它体现在师生交往与活动中间,体现在课堂的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中,完全是可以被当事双方与观察者感知的客观存在,是一种可以左右课堂教学活动效能的关键因素。 

二、求知欲望:追根究底探黄泉 

仰望星空问碧天,追根究底探黄泉。

蝇蚊怎样辨公母,扑朔迷离想懂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键怎样提高兴趣?概括说来,教师应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组织得当的教学过程。内容、形式、过程、环境,都会引发学习兴趣,也可能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所以,评价一堂课,第二个方面就看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郁,看老师的煽风点火是否奏效,看课程设计是否能激趣,看合作探究有没有吸引力,看研习收获有没有成就感,看多元互动有没有感召力,看学生的注意力有没有分散转移。如果一堂课,师生均进入状态,物我两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么,这样的课堂一定是最好的。 

三、教学方式:自主互动求实效 

自主学习好处多,争先恐后避蹉跎。 

八仙过海神通异,各领风骚招术活。 

真正的好课,学生是教师的同僚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者,是课堂的主宰而不是作业的奴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借助与同学合作的力量,应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获取新知锻炼能力,并在不断进取中感受学习的快乐。所以,评价一堂课的第三个标准就是学生是否自主,有没有互动,有没有因人而异体现个性化教学,有没有优势互补倡导合作学习,有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的角度去设计问题,有没有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并提供阶梯式套餐……如果仅是老师大显神通,将教材讲得淋漓尽致,而学生只是听众观众,那么,这样的课堂不算好课。 

四、教学效率:张弛有度分劳逸

文武之道在张弛,劳逸结合效率提。 

放水养鱼计久远,取卵切莫再杀鸡。

综前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多元的互动性、自行获取知识的实践性,等等,其实,还可以用一个词来总而言之,那就是“有效性”。教学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员参与的影响面,二是个体效率的平均值。效率可以有高低,但如果流于形式没有效益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作用,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好课首先是充实的、紧张的、有序的、提高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事干,都在忙忙活活,还能井然有序。当然,一味的紧张并不可取,一张一弛是文武之道,劳逸结合也是学习的法宝。 

五、知识容量:科学合理有梯度 

精美课堂量适宜,科学合理如登梯。 

循序渐进按节奏,进退自如默化移。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好课堂的教学内容具有如下特征:①教师正确理解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确定重点和难点, 精选具有基础性、范例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知识。②内容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③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④关注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完美的课堂还具有“生成性”──这节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投入,又有智慧思维的启迪,既有学习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还有创新领悟的生成。 

六、能力训练:立竿见影搞反馈 

效果如何训练测,立竿见影好甄别。 

即学即用即评价,弥补缺失巩固得。 

课堂讨论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潮,是深化认知,发散思维,发展能力,提高觉悟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主体作用的生动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把教育、教养、发展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了知识与个性、实践与能力、觉悟与品德的和谐发展。但仅有讨论还不够,一堂好课应有适当的训练与检测,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不断促进和强化不同层次的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特别是要体现出对学困生学习自尊心的保护,真正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经常检测并及时反馈,相当于给学生提供了一面展示自我、认可自我、修正自我的镜子,有了这面镜子就可以温故知新查漏补缺。

七、目标达成:当堂检测要灵活

目标明确课堂活,直捣黄龙再打锣。

蔓叶斜枝均去掉,保留主干向银河。

按理说,评价一堂课,应把“教学目标”放在前头,我却把它列在第七位,因为我更看重的是目标的达成和为达成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措施。评价一堂课,着眼点在课堂,行家却能瞅到备课。备课的首要考虑因素就是教学目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课程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避免“放空炮”。设置好教学目标,教师教什么才心中有数,怎样教才心中有路。如果目标不明确或干脆无目标,形如漫无边际地瞎学乱教,势必一团糟。好的课堂,师生对目标都了然于胸,教学指向“直捣黄龙”,教学过程尽量避免旁逸斜出。这样的课堂自然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提纲挈领,直奔主题。 

八、延展带动:余音绕梁怕下课 

课堂好坏易甄别,度日如年烦躁憋。 

期待上学怕下课,余音绕梁赛憩歇。

“你的每堂语文课我都很期待,课堂上真的希望时间停滞,特别害怕听到下课铃声。”这是学生恭维老师的一段话,我却觉得道出了最佳课堂的真谛,那就是余味悠长影响深远。期待着上课,意味着视学习为享受;害怕铃声,则说明这样的课堂趣味横生。鉴于此,评价一堂课不仅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还要询问学生的心情体验。好课应是教师巧妙地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乐于训练,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和表现的舞台,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九、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春满园 

师道尊严要两谈,和谐融洽春满园。

训斥不能长记性,温柔反倒悟箴言。 

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与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知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一堂好课给人的感觉,应该师生都是学习者,都在超越自我教学相长,学生不但能看到教师思维的结果还能领略整个过程,而且能得到教师智慧的引领和闪光的启迪。老师传授的是“点金术”而不是简单地送金子,学生掌握的是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好的课堂注重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创造或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生活的乐趣和学习的美好,并借助这种美好憧憬去不懈追求,自觉回馈老师和社会。 

十、课堂情景:胜似联欢喜洋洋 

学习真谛在激昂,兴奋堪当师智商。

点火放炮群情起,寓教于玩入殿堂。 

一堂好课必须形成学生的兴趣和持续学习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学过程流畅,知识过渡自然;课堂气氛活跃,“形”散而“神”聚。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准确,要环环相扣,要能不断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地“思”起来、“活”起来。但课堂气氛的活跃并不是简单的欢声笑语,更不是肤浅的师生对话,而是教师与学生间心灵的碰撞、情感的沟通,是师生互信、互动的一种美好境界,是师生在共同探究、共同学习中分享快乐的一种情感体验。同时,课堂气氛的活跃还要有“度”,既要学生“动”,又不能让学生“乱”。教师要用一根“线”始终牵住学生的活动,从而很好地把握课堂的节奏。要体现有效的师生对话,教师的巧妙设疑,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引导学生思考,使其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由此激发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究的潜能。

 

建筑装饰人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张 红   平国安   刘超

摘要:综合职业能力是劳动者可持续发展的必备基础,是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标志,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本文从分析综合职业能力的基本内涵出发,从课程实习 的目的、课程实习的内容、课程实习的方式、课程实习的主体、课程实习的过程、课程实习的考核等方面分析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课程实习的整个过程,提出课程实习是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综合职业能力  课程实习

现代职业活动表明人在完成职业工作任务中,综合职业素质教育、职业行为规范培养非常重要。2005年教育部部长周济说职业院校要从传统的偏重学生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养成转变。因此强调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特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劳动者职业素质新需求的具体反映。高职院校必须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予以落实,我院环境艺术系的课程实习就是把这一目标付诸实际,并取得理想效果。
   
一、综合职业能力的基本内涵
    职业能力从层次上可以划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基本职业能力是指胜任某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实用性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指对基本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抽象,包括对新技术的理解力、职业的适应能力、技术改造能力、质量与经济意识、市场运作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它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由于这一能力已成为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劳动者不会因为原有的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对新职业不再适用而茫然不知所措,而是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知识。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转移价值。
   
综合职业能力可以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它是基本生存能力,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方法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方面的能力。它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技能与知识、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社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它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其中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因其对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促进职业生计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被称为关键能力。关键能力与纯粹的、专业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对完成职业所需要的专业任务密切相关。关键能力的关键在于劳动者应能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善于进行交流合作,从而能积极应对变化多端的世界,不断或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这对从业人员未来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应贯穿课程实习的整个过程
   
课程实习是指结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完成实习任务的教学过程。课程实习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消化理论,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内化为素质,逐步养成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200510月,我院环境艺术系对毕业班学生实行历时三个月的课程实习。本次课程实习采取课题式实习形式,课程实习的课题是古建筑的测量和保护,实习地点位于苏州郊区的东山、西山。
   
1、从课程实习的目的来看:课程实习从满足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出发,与社会和生活相融合渗透,使学生在实习中加深对社会的了解,促进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实习在理论教学上以培养对知识的应用和学习的能力为核心,在实践教学上进行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在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敏锐的信息意识和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最新成果的能力。本次课程实习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走访、调研,了解古建筑的来龙去脉和相关历史,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教师理论讲解和实物分析让学生直观、系统地了解古建筑结构,体验传统空间的布局和装饰;通过学生测量和测绘,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古建筑的尺度和建造方法,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学生摄影、速写、绘图,收集大量古建筑照片、传统图案纹样的照片和绘制建筑图纸,掌握在今后设计中如何运用传统设计元素的能力。课程实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2
、从课程实习的内容来看:课程实习的内容分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其中理论教学内容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重视理论教学对实际的指导作用,做到学以致用。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它利于学生在实习中印证、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人才。本次课程实习的内容是古建筑的测量和保护,它以课题为主线把新知识(传统建筑的基础理论)与原来相关课程内容(如速写、摄影、测绘、施工图制图等)串联在一起,打破了原有单一课程内容的局限。课程实习的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苏州东山、西山至今存有部分明清古建筑,关于这些建筑的历史在书上鲜有记载,至于建筑图纸的记载几乎没有,这个课题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对今后东山、西山古建筑的修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它还具有经济价值、文物保护价值。在实习中学生为干而学,在干中学,边干边学,学与用相结合。教师的理论讲解使学生了解传统古建的类型、构造、材料以及相关施工工艺;学生依靠简单的卷尺、人字梯等测量工具对现存的明清古建进行建筑物的平面、外立面、内厅等测量,同时现场绘制草图记录测量数据,然后按原始测量数据进行手绘制图、电脑软件CAD制图(电脑软件3D三维建模后续进行),运用电脑软件CAD处理传统图案纹样的照片,最后对照建筑物进行自我检测、自我校正。在调查、测量、测绘的同时穿插摄影、速写、素描等专业知识的强化训练。实践证明,课程实习对学生以往所学的课程进行了一次综合演练,使学生掌握了在今后设计中如何运用传统设计元素的能力。学生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都得到显著提高,这对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
、从课程实习的方式来看:课程实习的方式有分散式实习和集中式实习。分散式实习是学生分散到接受实习单位里,按照双方协议要求,接受所在单位指导教师的领导和安排进行实习,学校的教师起协调联络作用。集中式实习是由实习指导教师带队,在指定的单位或区域进行实习,即教师有指导地使用小组的形式,把学生组织在一起学习。这种实习方式充分重视学生自身和互相之间的同舟共济的教学,有利于互帮互学,有利于资源共享,有利于使每个学生受益,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适应团队合作的社会需求的目的。本次实习我们实行集中式团队实习,强调团队作战,所有个人的行为都要让位或服从、服务于团队整体的利益。它要求团队成员之间互相协作,做到团队内部的无障碍沟通,团队成员的信任与分享,团队成员勇于承担责任,团队成员勇于创新,实现每一个成员的价值。在实习中,学生按照课题的要求分成4—5个团队实习小组,每组4—5人。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再进行详细分工:有的测量、有的摄影、有的手绘图纸、有的电脑绘图,最后进行资料整合,提交团队成果。实践证明在农村的实习生活,学生碰到了许多以往没有遇到的实际问题,这需要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协作能力,发扬团队精神去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实习中,学生亲眼目睹有的建筑损坏严重,有的正在破坏中,他们深刻认识文物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
    4
、从课程实习的主体来看:课程实习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根据课程实习的目的和要求,在实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激趣(就是激发兴趣,使学生进入状态,思维活跃)、求异(就是引导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善于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渠道观察、认识、思考问题)、探究(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成为知识和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迁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形成新能力)。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从属地位为主体地位,发挥主体意识,调动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我们发现在本次实习的前几周中,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学习,认真测量,认真绘图,能力得到提升后,影响和带动了懒散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学生的潜能无形中得到了最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实习的课时安排中得到有效保障。
    5
、从课程实习的过程来看:课程实习是动态的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不只是静态学科知识的传递和积累,在实习过程中贯穿方法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方法能力是学生学习和将来职业生涯所需要的,它强调方法的合理性、逻辑性,具有科学的思维模式。在本次实习中,学生知道了一个方法步骤,即接受一项新的任务后,如何科学分析、如何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如何查找相关资料与文献、如何在收集的信息中攫取有用的信息等。学生以资料整合为平台,掌握比较法、统计法和综合分析法等。如学生按要求对所拍的照片进行归类整理:一类是以单个古建筑体为系统,收集了古建筑整体、局部照片有:古建筑外貌、古门楼、砖雕、木雕、石雕、屋脊、柱础等传统图案纹样照片;另一类是以古门楼、砖雕、木雕、石雕、屋脊、柱础等为每一个系统,收集了每个单个古建筑体的传统图案纹样照片。学生外出参观,对徽派古建与江南古建进行对比,了解了两者的异同。实践证明学生掌握了系统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这种方法一旦被学生掌握,将终身受益,因为它为学生在学习和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技能与知识、掌握新方法提供了重要手段。
    6
、从课程实习的考核来看:对学生的考核坚持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全面考核,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并重,以综合职业能力考核为主,提高能力考核在课程考核中的权重。成绩考核注重过程考核、目标考核、成果考核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在实习接近尾声时,恰逢参加江苏省工艺美术研讨会的专家来我院考察,学校组织了环境艺术系学生作课程实习汇报。在东山实习地,学生小组代表用电脑、投影等现代技术,向与会专家做了东山陆巷商业街、王敖故居测绘、西山明月湾古村落的保护等详尽的汇报,受到了与会专家一致褒奖。实践证明课程实习引导学生钻研专业和技能、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技术,为学生成功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程实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毕业生参与人才市场竞争的能力,从而体现出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使职业技术教育具有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仁清.职业技术教育应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教育与职业,200411)下
2
、蒋乃平.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思考.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10
3
、茅及源.课程改革-职业教育发展的必有之路.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在计算机学科实施项目教学法的体会

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  徐洪亮

内容提要: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这里,项目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项目教学法的前提是项目。 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非常适合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的学习。项目教学法有效地建立了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整个过程活动都是真实的,是现实生产生活的一种反映,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学到了今后就业所必须的技能,包括实践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更加容易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融合在一起。

主题词:建构主义  项目教学法  我的项目教学实践

2003年,学校在计算机教研组会议上提出了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提议。并在教育部的指导下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研究小组。经过近两年的实践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项目教学法的概念

“给你55分钟,你可以造一座桥吗?
  
教育专家弗雷德·海因里希教授在“德国及欧美国家素质教育报告演示会”上,曾以这样一则实例介绍项目教学法。首先由学生或教师在现实中选取一个“造一座桥”的项目,学生分组对项目进行讨论,并写出各自的计划书;接着正式实施项目——利用一种被称为“造就一代工程师伟业”的“慧鱼”模型拼装桥梁;然后演示项目结果,由学生阐述构造的机理;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估。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并促使其在提高动手能力和推销自己等方面努力实践。

这就是项目教学法。

我所理解的项目教学法是下面的含义: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这里,项目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

二、开展项目教学研究的理论依据和背景

项目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学方法。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这就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获得的方法是学生去发现,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获得知识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进行创造。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正是顺应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上述要求而提出来的,因而很自然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现代教学理论就成为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在德国普通中小学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及科研能力的“项目教学法”已被广泛使用。据报道,北京育英学校曾举办过“财商素质营”培训活动。素质营的孩子通过国际教育界最受推崇的项目教学,以玩《现金流》游戏,实地考察、专家采访、模拟开办企业等有趣的活动来培养全新的财商意识。参加首期培训的孩子尝试“开办”软件公司、超市和宠物专卖店,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工资收入、非工资收入、资产、支出、负债等。在学习成果汇报会上,孩子们对财商培训的浓厚兴趣和理财方面的独特见解给家长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生产组织形式对职业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也更多地倾向于采用项目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

三、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前提条件

项目教学法的前提是“项目”。

美国项目管理专家约翰·宾认为:“项目是要在一定时间里,在预算规定范围内需达到预定质量水平的一项一次性任务。”。项目具有确定的目标,有明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要完成的是以前从未做过的工作。

项目教学法就是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项目教学法中的“项目”应该满足以下条件:

1.该工作过程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

3.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

4.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

5.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

6.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7.项目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

8.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四、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设计原则

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验情景为中心。所以,在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具体来讲,要遵守下面的四项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协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让学生根据自身行为的信息来实现自我反馈;同时不能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负责整个教学的设计和组织,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

2.项目的选取是学习的关键。选取项目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以现实的对象为材料,既要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能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项目的选取。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去主动发现身边的素材,选择难度适合的工程项目。

3.创设学习的资源和协作学习的环境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教师需要让学生有多种的机会在不同的情景下来应用所学习的知识,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的资源;“协作学习”是意义建构的关键,所以教师要积极创设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的情景,让学生在群体中共同批判各种观点和假设,协商解决各路难关,使学生群体的思维与智慧为每个学生所共享,从而达到全体学生共同完成意义的建构。

4.要以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不是教学目标。教学不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而是围绕完成项目设计、达到意义建构这一中心来展开的,所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应以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定。

五、我的项目教学实践

自从学校提出项目教学法之后,我针对所任教学科和任教班级的特点,在高二电脑美术专业两个入学基础相同的班级做试点,在网页制作教学中分别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授课。电脑美术(1)班我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电脑美术(2)班采用了项目教学法。下面我以同一知识点——“行为面板的使用”为例,来说明这两种不同的授课方式。 

 

 

电脑美术(1)班

电脑美术(2)班

教师演示第一种行为的使用

教师给出项目——一个运用了多种行为合成的网页

学生练习第一种行为的使用

教师与学生共同做项目分析

教师演示第二种行为的使用

教师引入新知识点——行为面板的概念

学生练习第二种行为的使用

学生小组合作做探究式学习

……

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做项目展示并讲解项目实施过程

教师给出一个运用了多种行为合成的网页,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网页。

教师与学生共同对项目做出评价

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

教师对学生成果进行总结

在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我对这两个班级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

 

 

1

2

1

2

1

2

对这门课感兴趣

80%

875%

10%

625%

10%

625%

对这种授课方式感兴趣

20%

9375%

60%

625%

20%

知识掌握程度

60%

625%

30%

344%

10%

31%

从调查结果上看,两个班的学生对网页制作普遍感兴趣,差异不大。然而在授课方式上,学生对两种授课方式的评价的差距就很明显了。而自己认为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差异也比较小。

在期中考试期间,我对这两个教学班给出了同一个考核题目:建设一个小型的商业网站。允许学生独立完成,也允许学生3-5人一组协作完成,期限两周。下面的表格是两个班学生实施项目的过程对比。

 

电脑美术(1)班

电脑美术(2)班

布置项目后的第一反应

茫然无措,不知从何入手。

立即进行分组,确定分工

实施过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收集素材,建设网站。

第一步:分头收集素材

第二步:制定项目实施计划

第三步:按计划展开工作。

形式

全班30人,17人独立完成,32人小组,13人小组,14人小组。

全班32人,5个小组3人,3个小组4人,1个小组5人。

第一周进度

50%的学生刚刚确定主题,还在收集和整理素材;30%的学生在为网页样式发愁,正一遍遍地确定与否定中;20%的学生在动手制作网页。

各小组都已有明确的主题,素材已整理完毕。网站结构已基本确定。正在分头进行主页与链接页的制作。制作过程中不断协商、争论、达成共识、修改……

第二周

开始为赶进度而匆忙加工。

已基本完成。

第三周

68%15个)交上成品,30%没有完成。

100%9个)上交成品。每组派出一名代表,开始分组进行项目展示。

我将收集上来的作品进行了整理,并分别请了几位不同专业的教师进行评比。评比结果如下表:

 

优秀

一般

电脑美术(1)班(15个作品)

53%8个)

47%7个)

电脑美术(2)班(9个作品)

56%5个)

44%(个)

在考核结束后,我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电脑美术(1)班

电脑美术(2)班

对学习成果

比较满意

167%

625%

一般

40%

3125%

不满意

433%

625%

如果现在给你一个项目

有信心完成

167%

875%

可以试试但没把握

50%

125%

没信心完成

333%

 

将来是否想从事网页设计工作

30%

75%

曾经想过现在不想了

30%

 

还没想过

30%

25%

不想

10%

 

从考核结果和调查结果可以明显看出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相比的优势。项目教学法不仅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也在实践中获得了可喜的成绩。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项目教学法给了学生更大的伸展空间,也非常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六、项目教学法的价值体现与研究展望

1、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络

项目教学法中所指的项目活动是指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事物(具有学习和研究价值并且是学生们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深入地、直接地了解和分析,并从亲自经历中获得经验和学习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活动。项目活动可以在全班开展,也可以只组织一部分对此项目感兴趣的学生参加。学习者自发的兴趣是项目活动开始和展开的原动力。

2、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项目教学法并不是日常教学的全部,它只是教学环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不可能替代全部的正规教学。项目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交际和交流能力、生活和生存的能力。

3、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项目教学法是一套教学策略,教师借此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深入的学习。此教学法有一个灵活但较复杂的框架指示出教与学活动中的特征。教师正确实施项目教学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被极大激发、自觉地学习并高质量地完成项目作业。项目教学法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它要求教师有极大的创造性和应变能力。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经常需要临时调整。

4、促进教学改变

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实施整体教学,推动教研教改及课程设置改革。项目活动的实行要求教师灵活掌握时间,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展及兴趣发展,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并相应提出或设计出既发展个性又注重全面平衡的教学方案。

5、吸引家庭和社会参与

项目教学法以其自身的吸引力吸引所有愿意为学生提供帮助的家庭和社会团体及个人参与项目教学的活动。家长在项目教学活动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料,积极参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社会及个人可以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可考核的项目,甚至可以对学生进行项目指导或积极地参与到项目评价中来。

总之,项目教学法有效地建立了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整个过程活动都是真实的,是现实生产生活的一种反映,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学到了今后就业所必须的技能,包括实践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还可以将研究扩展到每一个学科甚至每一个知识领域,相信它的前景必然一片光明。

参考文章:

·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http://cmet.cnu.edu.cn

·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http://cmet.cnu.edu.cn

·王陆,《教学系统设计与开发方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07

·吴言,《项目教学法》,《职业技术教育》,20037

·叶平,《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模式——基于项目活动》,http://www.cst21.com.cn

·肖胜阳,《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法的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310

·《美国项目研究模式的学习概念》,《外国教育研究》,20038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物流教学中的应用

陕西城市经济学校 黄若瑾

内容摘要:本文从职业教育的目的出发,分析了当下中职学生课堂学习现状,提出一种适应当下中职学生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法。指出其内涵和本质既包括教学理念和方法论,又涉及教学系统和师生角色定位。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职业基本能力,具有促进学生参与、合作、行动,提高教学效率,形成完整个性的功能。并就中职物流专业教学中如何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探讨与分析。主要介绍了以卡片展示法为表现形式下的案例分析法和大脑风暴法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情景模拟法在物流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物流、中职教学

    一、职业学校的教学现状

    温总理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要大力发展。因此,职业教育不应追求给学生传授知识的数量,而是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为根本目的,在强调知识累积的同时,还要使人具备再发展的能力。中职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等因素,大部分学生不具备这种自我约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模式。

    当前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现状主要表现为:

    (一)学生苦:没兴趣,缺自信。

据调查大部分学生普遍存在上课提不起兴趣,甚至觉得自己即使听了也听不懂。首先,职校新的教学模式新的学习内容更让他们一时难以适应!即使适应了,一旦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就会出现行为上的懒惰,经常迟到,上课时感兴趣就听,不感兴趣就趴在课桌上打瞌睡,有的甚至讲废话以消磨时光;作业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厌学情绪严重。

    其次,大部分学生存在一种失落感和自卑感。这些学生由于自控能力差、贪图玩乐且学习不得法,成绩普遍较差,而且据调查相当比例的中职学生是来自单亲或父母离异家庭,觉得世界上没有人关心自己,习惯性的把自己封闭起来,求知欲不高,上进心不强,得过且过混日子,甚至自暴自弃。

    最后,这些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前饱受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冷漠和家长的训斥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进入职业学校后尽管经过教师反复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学生也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因学习基础差和心理障碍不能排除,学习兴趣和效果始终无法提高。

    (二)教师难:教什么,怎么教?

    近年来,随着中职生源的滑坡,中职学校学生的基础与以前大有不同,教师们共同的感觉是——学生比以前难教多了。上课面对学生的说话、睡觉、吃零食问题头痛不已,一节课下来课没讲多少,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维持纪律上了。最后,学生给老师的评价还是:上课不讲课,总讲课外话,讲的内容听不懂等等。所以,中职老师可以说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局面:这些孩子究竟怎么教才好?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意识到传统的课堂教学并不太适合当下我国职业学校的学生,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群体不是传统的学生,他们好动、厌学、逆反、自卑。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急切的需要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来帮助他们重回课堂,重新拾起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人生的黄金时段里能再次汲取到知识,为走好以后的道路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提出

    行动导向教学法最早是由德国于上世纪80年代起提出的,这种新型教学法最终成为德国乃至世界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

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的是: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与协调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在学生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由一系列教学方法及技术组成的。其主要内容包括: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项目引导法、实物展示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法可以单项使用,也可以综合运用,亦可根据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使用,这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新奇,并且收到的教学效果也很好,是值得认真学习与推广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物流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笔者从事职业学校物流专业教学,所以就物流教学中应如何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例进行探讨。

    (一)卡片展示法、案例分析法与大脑风暴法结合使用

    卡片展示法是在展示板上,钉上由学生或教师填写的有关讨论或教学内容的纸片,通过讨论后对纸片进行添加、移动、拿掉或更换,最终得出结论的研讨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的结果是一张张挂满各种纸片的展示板。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研究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定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培训方法。

    大脑风暴法是将少数人召集在一起以会议的形式,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自由地思考和联想,提出各自的设想和提案,所有参与者不准对其他人言论正确性或准确性进行任何评价的一种讨论方法。在物流教学中可以使用以卡片展示法为表现形式下的案例分析法和大脑风暴法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分析企业物流的实际存在问题。

    下面我们就以一则物流案例为例,来具体说明行动导向教学法这三种方法的综合应用。

使用课时:90分钟(2课时)。

参与人数:30名学生,1名教师。

准备工作:3人一组(人数不宜过多),共10组;课堂布置为以展示板为基准点,学生落座呈扇形;每组发放2张卡片,两枚大头针。

    案例课题:美国机械公司是一家以机械制造为主的企业,该企业长期以来一直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宗旨。为了保证供货,该公司在美国本土建立了500多个仓库。但是仓库管理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每年大约有2000万美元。所以该公司聘请一调查公司做了一项细致调查,结果为:以目前情况,如果减少202个仓库,则会使总仓库管理成本下降200—300万美元,但是由于可能会造成供货问题,导致销售收入会下降18%

请思考:(1)如果你是企业总裁,你是否会依据调查公司的结果减少仓库?为什么?

    (2)如果不这样做,你又如何决策?

步骤:

    1、开题(展示案例并提出问题)。通常采用谈话或讨论方式。教师提出此案例课题,并将题目写在卡片上,用大头针钉在展示板上(注意书写清楚,字体尽量大)。

实施时间:10分钟。

2、学生分组讨论并收集意见。在学生思考、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旁加以鼓励以活跃学生思维。同时也必须控制秩序,避免出现过激的争论或演变成侃大山闲聊。

学生把自己的意见以关键句的形式写在卡片上,并由教师、学生自己或某个学生代表钉在展示板上。每张卡片的书写应该使其钉在展示板上后使每个学生都能看清。

可能出现的结论(10组):

    1)会减少,因为这样可以降低库管成本。

    2)不会减少,因为这样划不来,会丧失顾客;可以不要自建仓库,考虑租赁仓库。

    3)不会减少,因为会降低销售收入;不要一次减少202个仓库,可以考虑先减少100个仓库,再统计成本和销售额,看需不需要调整所减少的仓库数量。

    4)不会减少,因为所付出的销售额与成本相比,比重过大;可以通过控制仓库发生成本,比如裁剪人员、提高效率、节约资源成本等来降低整体库管成本。

……

实施时间:40分钟

    3、加工整理。最后,10组结论均已卡片形被张贴在展示板上,无论哪种结论,学生都列举了充足的理由。师生共同通过添加、移动、取消、分组和归类等方法(必要时,可用各种颜色的连线、箭头等符号在展示板上加以辅助分析),将卡片进行整理合并,得出这一课题或题目的最终解决方案。

实施时间:20分钟。

    教师引领思路:我们发现减少202个仓库只能节省200—300万美元,却造成了18%销售收入的下降,得不偿失。即使能节省大量费用,但通过减少仓库 丧失销售收入也不是上策,因为这等于顾客的丧失,在现代市场营销环境下,企业惟一的生存发展途径便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

    可以看出这是一家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我们可以有保守方案,也可以有创新方案。首先看看那些方案是保守治疗,再看有没有突破治疗。(实施过程中发现80%的学生提出的是比较保守的,那么就要教师引导、师生合作对其进行添加、剔除、合并,得出最终的保守方案。至于创新方案,则需要教师再次引领思路)

    “这是典型的销售物流问题。先考虑销售区域,也就是配送区域覆盖的关键城市,目的是为了设置物流区,比如一个关键城市建立一个配送中心,或一个大型的销售区域建立一个物流中心,最终形成由几个物流中心与十几个配送中心组成的物流网络(图1……”

 

         P1               P3

W1       P2                    P4

                       W2           P5

          P3

                    W3

            P6               P8

                    P7

1

    4、总结。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并对参与的学生提出切实的赞美与鼓励。

实施时间:15分钟。

    5、将卡片用胶棒粘贴在课题或题目下加以固定,作为最终结果。

实施时间:5分钟。

    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节制自己的主动行为,而只是通过富有渲染力的提问或介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讨论和表达自己的意见。

    采用卡片展示法的目的,是要获得一个所希望的、能够代表大多数同学意见的结果。在这三种行动导向教学法综合应用下,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让他们感觉到面对问题的自信。

    (二)实物展示法

    而在物流教学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各种运输、储存、搬运工具等,我们可以让学生们在实训场或课堂模拟的过程中一一认识到这些物流工具,使学生有一个过程性的感性认识。如果因为条件的限制不能展示真品(例如价钱太高等),则可以通过购买或订做模型来展示。或者学校可以带领学生赴企业参观,这样学生不但能看到各种设备,还能亲眼看到机械的操作,甚至能亲身体验到物流企业的环境,物流企业对员工的要求,物流企业的治理制度及企业的文化等,从而对自己未来的工作岗位是怎么样有一个具体的熟悉。

    (三)情景模拟法

模拟情景教学法是指通过对事件或事物发生与发展的环境、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受教育者理解教学内容,进而在短时间内提高能力的一种熟悉方法。

    比如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习《配送作业实务》的按订单拣货、批量拣货模式时,教师很卖力地逐条讲解,却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因为这无法在学生脑海里形成一个画面感。这种情况下就完全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

    使用课时:90分钟(2课时)。

    参与人数:30名学生,1名教师。

    准备工作:货架、货物(易拿取的轻巧商品)、订单(若干)、拣货单、分拣箱、笔等;

    1、分组:5人一组,共6

    分别扮演:仓库保管员、拣货资料发放员、拣货作业员(2名)、检验员。

    2、发放拣货资料:拣货资料发放员根据订单和库场布置选择一种认为最合适的拣货资料形成方式,并将形成的拣货资料传到拣货作业员处。

考核难点:考核发放员如何根据订单特点来生成拣货单。

    3、进行拣货作业:拣货作业员根据收到的拣货资料,使用按订单拣货(或批量拣货)的拣货模式进行拣货作业

    4、检验:检验员对对拣货作业员的作业结果进行检验,对作业员的拣货时间、拣货错误率等指标进行考核

    5、讨论分析:各小组汇总组内检验员的各项指标,分析在特定的拣货资料条件下两种拣货模式的优缺点,并对何种性质订单和企业可选择此种拣货作业模式得出结论。

    教师做出总结:评价此次的模拟训练,鼓励并表扬学生的表现。提出训练中涉及的知识内容并加以归纳总结。

    6、布置撰写训练报告,并对此次模拟训练进行评价。

根据实际工作程序,让同学们模拟整个仓库到货验收、入库过程。而且可以在整个过程中模拟差错发生的情况,比如,入库验收发现部分货物质量不符合要求,那么这时验收人员如何处理应对,当然,这种差错模拟,是需要老师提前做好模拟物和模拟程序的事先安排。这样一来,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仓库收货程序及注意事项,还能在模拟活动过程中发现教材中没有提及的问题,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践操作距离。

四、结语

    行动导向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种主动探究型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紧紧围绕具体的职业活动,学生是为了应用而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从而体验了知识生成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得到充分刺激,学习兴趣增强,多种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掘,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都有所提高。采用行动导向法的小组学习,小组内成员共享信息,探讨问题,交流思路,又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善于合作,有责任心的团队精神。物流教学和其他专业教学最大的不同就是物流实践性很强,要求理论教育和操作技能紧密结合。这就注定了此专业应该将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的更为广泛。

    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主要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同时也是知识的传授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细致的、全面的观察,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行动导向教学法要求师生互动交流、共同探讨,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更多地传授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师必须具备完成一个项目所涉及到的所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行动导向教学对实训、实验条件、班级人数规模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模式应当结合国家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师资状况、教学设施及实训条件等,根据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会计教学中如何应用“模拟公司”进行行动导向教学

谭彩青

  【摘要】会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本文对会计教学中如何应用“模拟公司”进行行动导向教学展开探讨,希望能对我们的会计教育有所帮助。

  【关键词】会计;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法;会计模拟公司

  在职业教育中,我国的教学法依赖于传统的方式: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接受。在传统的教学法下,教学模式主要依赖“粉笔+课本”,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对问题的主动思考,它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内在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行为。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和被引入。20世纪80年代,行动导向教学法产生于德国,之后频频出现在欧美职教教学论著作中。到90年代,我国上海、北京、浙江、山东、辽宁、河南、内蒙等地的一些学校引入“模拟公司”这一实践教学的新形式,这种形式实际上是行动导向教学的一种方式。行动导向教学实质上创造出了教与学、师生互动的社会交往的仿真情境,把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社会的交往情境。

  一、如何理解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又称实践导向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法,这种教育以行为为目标,教学以行为为导向,教学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全面的教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来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通过行动的引导,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为目标而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来说,学习目的十分明确,即现在的学习是为今后的职业服务。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能力本位的教学法,更确切地说,则是一种培养学习者将来具备自我判断能力和责任行为的指导。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学习行为的理论依据为基础,寻求学习的最佳效果。它所追求的教学目标以学生的行为表现为标志,强调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思想是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在教学活动中,“教”与“学”地位平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职业关键能力。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特点

  ()教师教的主导性

  行动导向教学以学生的学习行为为主体,学生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一个咨询者和指导者。教师变信息教学为方法教学,教师在方向、进程、方法上起主导作用。

  ()教学技术的科学性

  在导向教学法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其采用的教学技术有:项目教学、模拟、表演、案例研究、角色扮演等几种,比传统的教学技术更具科学性。

  ()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

  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为教学的最终目标,通过各种自主型的教学形式、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形式塑造学生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多维人格,其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变化。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行动导向教学以学生的学习行为为主体,学生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更能使学生掌握解决有关问题的学习方法。学生学得灵活,表现为自主性的学习活动。

  三、在会计课程教学中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意义

  会计专业的课程实践性强,为了缩短实践和理论的距离,让学生理解全部业务操作过程,了解和弄清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出现了会计模拟公司。在会计模拟公司中,学生可以进行会计凭证、账簿、出纳、材料、工资、成本费用各岗位的模拟实习,也可进行综合会计岗位模拟实习等。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教学的教学理念非常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人的发展,教学方法缺乏趣味性,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不知道如何在真实的情境中灵活地使用知识和运用技巧。改变这一现象比较成功的方法是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开展会计模拟实验。采用会计模拟公司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动脑思考、积极探求、深入钻研,启迪思维,培养能力。行动导向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其学习方法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创造性学习,教师角色由传统的主导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或主持人,教学目标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既能减少业务活动经费又能进行实践

  在学校里开展会计模拟实验,不需要到有关的公司和企业去学习,所以也不需承担相关业务活动的费用。在教学工作中引入会计模拟公司,学生可以得到实践,在模拟公司中进行会计各种环境的模拟实习,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理解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在综合运用中学习知识,不仅掌握了会计知识,又培养了运用知识进行实践的能力。如此,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既能保护市场里公司的商业机密,又能进行专业技能训练

  由于涉及到商业机密和资金安全问题,许多公司除了要进行披露的信息以外,一般不愿意让不相关的人员接触自己的账簿等财务信息,许多会计专业的学生很难接触到真正的账本。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工作中引入会计模拟公司,可以强化专业技能训练。

  ()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会计专业教育不可能做到把一名经验丰富的职业会计师和财务总监具有的所有知识和技能都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教会他们具有为获得保持职业资格所需要的学习能力。通过行动导向教学,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并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包括会计知识)更新的周期在不断缩短,从《企业财务通则》到《企业会计制度》,再到《企业会计准则》,也就是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会计工作的手段也在更新,会计从传统的手工记账到现代电脑记账,再到网络会计;会计行业的岗位分工也在不断细化,财务人员需要不停地学习。学生只有具备了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适应内容不断变化的工作,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快速变化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工作中引入会计模拟公司,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

  四、如何利用会计模拟公司进行行动导向教学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为目标。在会计教学中引入会计模拟公司,可以使学生从常规的被动式学习进入主动、积极的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获取知识。为了师生展开良性互动,让学生主动参加学习,许多院校在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相继建立了会计模拟实验室、模拟公司的做法,有效地解决了学校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难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增长相关的知识。

  ()手工会计模拟实验

  由学校统一购买实习用书。书上列出某公司的经济业务,同时给出原始凭证、企业运作特点、会计核算要求和经济活动情况等,并提出实习操作的目的,要求学生对这些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实际操作中,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所有的业务,包括根据原始凭证及有关资料填制记账凭证,根据会计凭证登记各种日记账、总分类账、明细账,期末调整有关账项以及编制试算平衡表及会计报表等,并作出实习总结。这种模式旨在训练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掌握企业的会计流程程序。

  ()手工无纸化模拟实验

  无纸化操作实际上是手工操作的无纸化运作,实验过程模拟手工实验软件,实现无纸化实验,实现实验手段的现代化。无纸化实验事先已经设计好程序,把企业基本的情况输入程序,把原始凭证等等也输入程序,实验时采取网络形式进行管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学生通过反复练习,会按预期形成自然的、符合现实经济活动要求的行为方式、智力活动方式和职业行为能力,即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方面得到发展。无纸化实验与手工操作相比,各有优缺点。无纸化实验可以无数次演练,不需要裁剪原始凭证,也不需要装订成册。

  ()电算化会计实验

  会计电算化操作旨在训练学生掌握现代化的先进工具。电算化操作中,要求学生配合手工的操作,把整套账目同时建立在计算机辅助的账务系统上,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把手工流程中繁复、量大的登账、对账以及报表的分析等转化为电算处理操作,顺利完成从手工到电算化操作的过渡。目前社会需求的不仅是懂得财会的人员,更是具备财会专业知识的组织管理人员,因此在会计教学中可开设属于训练管理能力的实践性课程,即中级会计电算化管理操作。具体的实施方式是以数据库为主要内容,让学生从建库开始,熟悉数据库的操作,并以一定的命题或屏幕界面,按功能要求训练学生的编程技术,在编程及调试过程中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管理能力。

  ()手工实验与电算化实验相结合

  会计模拟公司需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正确计算成本、编制会计报表,并对会计报表进行分析。业务复杂、难度较大的新内容会增加手工操作的难度,也会降低工作速度,如果用电算化进行操作,会大大提高实习的速度。虽然电算化会计能及时处理会计信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效率、加强预测决策和分析判断的功能,但初始化工作比较多,有时需要手工进行协助,如输入期初余额试算不平衡时,通过手工试算、检查,可以发现问题所在,并及时纠正。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电子技术的普及,会计信息化已经逐渐成为现实。在模拟实验中,将手工操作与电算化相结合,手工实验的结果能够通过电算化会计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并为电算化会计实验起到基石和铺垫的作用。手工操作与电算化相结合,可以做到教材、数据共享,使二者融为一体。

  ()网络化实验

  不论是手工无纸化模拟实验还是电算化实验,都应争取建立网络化实验教学网站,使学生可以通过网上学习、实验,并且及时交流实验中和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实行网络化实验教学,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利用会计模拟公司进行行动导向教学,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科知识与现实工作环境紧密相连。在此教学过程中,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分析、想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工作责任心、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五、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会计课程教学中需要改革的空间

  ()会计模拟公司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

  如果把课堂延伸到日常的工作中,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进行运用,那么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效果将进一步得到提升。会计模拟公司属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扩大校外实训基地,促进学生校内学习和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将行动导向教学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消化、整合与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提高岗位实训的仿真度

  会计模拟公司主要模拟大众化企业的大众化会计处理工作,而不同类型的单位财会工作是有差异的,如外贸企业与内销企业的外来凭证的差异,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差异,集团公司与单个企业报表范围的差异,财会网络化高的企业与网络化低的企业会计数据归集与传输的差异等,如果模拟公司提高岗位实训的仿真度,在模拟大众化企业的大众化会计处理工作之外,增加一些个体化企业的个体化会计工作,利于岗位实训的真实化。当然,这样会增加课堂教学的难度,应该循序渐进地进行。

  ()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会计知识不断更新,会计专业的教学手段也应不断现代化。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教师也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才能使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做到得心应手。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雪清.会计模拟实训(2)[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8).

  [2] 徐俊.模拟公司财务会计实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3] 付得一.会计信息系统[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6).

  [4] 常颖,张硕.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07(9)(总第243).

  [5] 郭宗文.适应时代需要,改革会计实验教学[J].会计之友,2007(10)(总第246).

  [6] 王丽新,刘桂春. 完善会计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职业习惯[J].会计之友,2007(11)(总第249).

  [7] 王如彩,齐行抗.关于高职高专院校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实验教学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7(12)(总第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