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通讯第二期

 

 

教研通讯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2010年第2期(总第2期)

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教研室                   2010年6月28

 

  

一 教研动态

二 交流平台

三 荣誉星空

四 学习园地

 

一 教研动态

为深入开展教研和课改工作、提高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研能力以为进一步提升我校的综合办学能力奠定基础,同时,为配合“273”工程与学校“绩效优化年”战略目标的实现,本学期来教研室非常重视我校论文撰写工作,制定了相关论文评选办法和奖励办法,并在本学期开学初就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论文撰写工作的通知》(交技校教研[2010]8号),并积极提供校外各论坛、职教刊物征稿信息,积极组织职教论文成果申报,目前正开展相关论文成果申报。相信随着这项工作的进一步落实我院教研和课改方面的论文撰写工作将打开一个全新的局面。

531,教研室牵头、各专业系具体组织制作的我校师生2010年创新大赛参赛作品,在机电技师学院举办的广州市属技工院校首届师生创新设计大赛暨创新成果展示会上展出。此次成果展示会我院共有12项作品参赛展示,其中汽车工程系六项,机电工程系三项,信息工程系一项,管理工程系二项。各评审专家对参赛院校所有作品进行分类分组评审,评委们的评审认真,细致。不仅要看,而且要问;不仅要有展示,而且要有答辨,对每一项评审过程的记录都非常详细。最后,经过专家的评审,我校苏志和、蔡昶文老师的《多功能汽车故障设置与诊断检测盒》与高德荣、汤国斌老师的《汽车电器专用测试笔》两项成果获一等奖;程子华、胡武军、詹永瑞老师得到《爬杆机器人教学项目的设计和制作》与王尚军、卢伟燎、杨海龙老师《奥迪轿车01N自动变速器行星架单向离合器安装专用工具》两项成果获二等奖;陈胜毅、潘伟祥老师的《汽车遥控控制故障设置器》获三等奖。

 

6月份,教研室通过对第一期“行动导向教学法”培训教师进行回访后,以《第一期行动导向教学法培训后应用情况反馈》为标题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培训跟踪调查,在教研室新创刊电子刊物《教研通讯》(第二期)上与大家见面。该反馈就培训的心得体会、培训后的应用情况、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学的效果以及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摸底,得出了最为真实的情况反馈,为我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展提供了教学层面的第一手资料和依据。

 

622624,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在中山技师学院,召开了我省首次技工院校精品课程评审会。我校程子华、温国标、曾文、郭碧宝和吴显强五位教师及他们送评的五门精品课程,代表学校参加了该次评审会的评审答辩。教研室的万军海主任和汽车系的梁登、蔡昶文主任观摩了该次精品课程的评审。

 

626(星期六)全天,教研室邀请了广州市职业技术教研室的职业教育课程专家辜东莲老师为我校教研室、教务处及各专业系的主任、部长等教学和教研骨干共50余人,举办了第二期《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与开发技术》的专题培训。该专题培训是根据学院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中培训阶段的工作计划进行的。本次培训的圆满完成,为我院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标志着我院新一轮课程改革将进入更加重要和关键的课程方案研究制定阶段。

 

二 交流平台

(一)

第一期行动导向教学法培训后应用情况反馈

按:学校教研室于201011517日组织开展了第一期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培训,培训的效果如何?对课堂教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最近,教研室对参加第一期培训的教师进行了回访。

一、培训后的感悟体会

1.对行动导向教学法有了清晰的认识。通过培训,教师们对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明白了行动导向法的实质以及它的作用,更加深刻了解了行动导向的内涵和运用,学习到了好几种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如:大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等。从中也认识到行动导向教学法从内容、形式、过程等各方面都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较大的区别。使用的学习材料不是传统学科体系中教材,而是以职业活动分析为基础、以职业行为活动为依据、横向综合各有关学科的知识点和技能。所有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共同承担不同的角色,在互相使用的过程中问题最终获得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学生们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们获得经验的过程。这种教学法主要强调通过学生的实践或行动来达到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的学习目的,是一种以“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由于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培养人的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效果非常突出,因而成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的主流教学法,并倍受世界各国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行业的推崇。

2.自觉地对以往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由于对行动导向教学法有了清晰的认识,教师们开始对自己任教科目的教学进行反思,引起了对传统教学法的思考。教师感觉到非常有必要对传统教学法进行改革,认为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更适合职业教学。大部分教师很认同行动教学法的优点和效果,自觉思考怎样将行动导向教学法有效地运用在实际教学中,“自己在上培训课的时候也乐在其中并且学到了很多东西,启发了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要活学活用,多思考多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把沉闷生硬的英语课上得轻松而有效”。由于有了一个真正思考的过程,教师对每一种方法进行了分析,思考哪一种方法适合自己的教学,然后针对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后,彻底改变了课堂中以教师为主的模式,学生能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课程气氛活跃。当然,教师在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时也不是盲目崇拜,他们认为“行动导向教学法和中国传统的教学理念如果能完美结合,形成更适合中国的教学理念”“ 对于专业课的实施,需要改变目前的课程模式,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这正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的效果。

3.更新了教学理念,逐渐接受学生为主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观。参加行动导向教学培训后,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行动导向教学培训时,在角色扮演部分强调: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行为的指导者和咨询者,要实现从“教师”向“导师”的角色转型;在知识的传递方式上,从“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互动”。行动导向教学培训后,很多教师开始重新定位师生在教育教学中的关系,转变了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尤其是学习到头脑风暴法等较新的教学理念时,使他们认识到应该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觉得如果在教学中运用这些方法将会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引发了对我校及自己教学深深的思索:我们如何改革现在的教学、如何在我自己的教学中实施行动导向教学。行动导向主张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对学生应该多鼓励、而不是批评。教师参加培训后意识到:教学本身就是应该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课堂上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要把更多动手和动脑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做,让学生体验到喜悦。因此,教师培训回来后在授课过程中更注重师生的互动和学生的参与,并能将培训所学的教学方法用于教学中,使得课堂变得灵活而有趣。

4.注意尊重学生差异,教会学生学习。参加培训后,教师深受启示:“感觉我们现在的原来的教学方法确实应该改革,在教学过程中要作为老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要更加深入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要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和人格差异,实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行动导向强调素质教育,主张“教学生一种自我学习的方法,而不是灌输知识”。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主动去学,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素质,“对以前的教学方法有个回顾和比较,所谓教学,关键在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应该教会他们怎么去学习,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满堂灌式的教再好,学生没有学到就是白做无用功。” 教师认识到: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决定要完成的行为产品引导着的教学过程。只有教会学生学习,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才能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5.参加培训的收获更多还在教学法之外。行动导向法培训后,教师的思维得到启示,“对职业教育和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有了上好每一节课的动力,以及学生真正要提高的是什么,职业教育要给他们什么”;教师的视野扩大,“原来英语教学还可以有这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参加行动导向教学法培训后,我觉得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受益匪浅,视野比较开阔了”;教师的教学更加丰富,“对已掌握和在用的教学法,在理论上提高、在方法和手段上完善;对未掌握的教学法,扩大视野,增加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后,让我明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也不再是满堂灌,在课堂教学中形式多样”“可以使用多种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习后认真总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行动导向教学培训的收获颇多。行动导向教学培训后,教师对行动导向教学有了清晰的认识,逐渐自觉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更新教学理念,明确“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差异,教会学生学习。

二、培训后的应用情况

参加第一期行动导向教学法培训的教师均为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共40人。参加培训后,其中的36人在实际教学中尝试使用了行动导向教学法,占了参加培训人数的90%,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参加培训的教师均自觉地将此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尝试运用。

未在教学中加以运用的原因有:1)学习内容主要为需要记忆的概念、单词;2)担心学生不能配合、课堂纪律难以控制;3)其它条件未能满足的。

三、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学的效果

在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不同的班级、不同的课程,效果不尽相同,主要可分为四种情况:效果良好、效果一般、效果不佳、效果待证明。

1.效果良好的例子

1)潘燕玲老师在汽修高(三年)0901班电气设备一的继电器部分教学中使用此教学法。由于是高中起点的班级,学生活跃,较为配合。老师提出一系列问题,然后学生带着问题自行查找资料、看书、观察元器件等形式进行答案的寻找、探索。接着,每组派代表上台分析回答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在回答的同时,各组对比并补充,老师在旁指导并给相应的组员适当加分。这种教学法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增,效果也不错。

2)李瑜生老师在物流(企业、口岸)0901两个班的《商业业态》教学中使用了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商业业态的分类》教学内容中使用了项目教学法,先是布置任务,让学生课余时间以小组形式去完成任务,回来在课堂上讲演,学生互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到了很多课堂外的东西,例如:团队、组织、分工、ppt制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当然最重要的是使知识的学习更加主动和深刻。

3)肖红梅老师在动漫设计0901班(荔湾)英语课程中使用了此教学法。在Unit 4  Free Time ---的教学中,让学生分组,运用了用头脑风暴法,写出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张贴在黑板上进行评比。此外,在机电高0901班英语课Unit 6  Place 的教学中采用游戏法,就问路的基本句型进行操练等等。在授课过程中由于采用了行动导向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喜爱。

4)李志峰老师在计算机网络高09-01《组建与维护企业网络》课程中,在讲授局域网的搭建时使用了行动导向教学法。每个组的学生在组长安排下分工合作,有的制作网线、有的配置服务器、有的绘制拓扑图。效果较理想。

5)唐晓林老师在本学期学校的公开课上尝试使用了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学中运用了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教学形式。公开课的班级为计算机应用与平面设计0801,课程为《图形创意》,课题为语义图形--图形的意义。因为学习内容中,图形的意义用形体或者行为等具体的表现,对于图形与语言之间的意义区分有很好的诠释作用,所以使用效果成功,学生表现积极,反应很好。

6)马涛老师机电0801班《电力拖动二模块》的教学中采用了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上课时,让学生自己分析电路,然后上台讲解并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际电路的连接、检测、通车。运用这样的教学能迫使每个学生去思考问题,效果比较明显。

2.效果一般的例子

1)侯湘晖老师在大专09汽修1班《发动机五》模块的教学中采用此教学法。教学上,先安排同学分组测试电喷发动机各传感器的输出输入电压,由于很多同学没有自己动手去测,故最后检查时得到的数据并不理想。

2)张惠静老师在一堂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中尝试使用此教学法,学习内容是学习并应用Photoshop、自由创意制作班徽(并附设计说明),目的是综合应用该软件、开启自己的创意思维。教学主要采用了项目教学法,首先交待学习任务,然后花5分钟时间向学生分析学习任务书。但任务布置后不超过五分钟时间,学生就开始浮躁吵闹,大多数同学都是敷衍了事,很随意的制作,15分钟后,看到学生的状态,教师就展示了一些班徽制作的优秀作业进行引导,但学生却说“我们比较笨,做不出的”,表现出消极的态度。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培养学生责任心与合作意识,又采用分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但在实施的过程中,组长综合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配合老师起到组织和协助老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作用。尤其是在讨论方案和上台综述发表小组意见等方面都会出现冷场的情况,往往都是老师强压才能开展,学生自主的能力很差。

3.效果不佳的例子

1)黄朝霞老师在荔湾的汽商09-01班《推销实务》课的教学中尝试运用此教学法。开展活动时,课堂的纪律相当难控制,学生基础太差,较多学生参与的能力跟不上,故未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2)刘春芝老师在计算机网络班的教学中运用此教学法,但效果不明显。教学的内容是利用PowerPoint设计一份个人简历介绍,并给定一份word参考资料,说明该幻灯片需要添加的内容,大概需要几页,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任务布置后,大多数同学都是敷衍了事,很随便,根本不当回事。分析其原因是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当老师要求严格时,就会应付或随随便便做一下,不会主动思考如何做的更好。

4.效果待证明的例子

有的课程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尚处于摸索和尝试过程中,效果如何还需时间的检验。如:大专09现代物流1班(城)的《国际货运代理》课;站务高09-01班的《仓储管理》课;物流商务080102班的《物流法律法规》案例分析课;大专08物流3班的《演讲与口才》课;汽修高0903班的《电气设备一》课;大专09数控12班的《电工电子模块》课;机电08-03班的《电子模块》课;国际商务与会展的《经济数学》课;动漫设计高(三年)09-01班的《应用文写作》课等。

尽管以上课程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效果暂时未知,但教师们均努力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均在努力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五、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行动导向教学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应用中依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教学设备受限制。“行动导向教学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兴趣,但是因为受到一些教学设备的限制,很多时候没有办法更好的展开。例如:卡片教学法中,没有办法向学生提供足够的卡片,用A4纸代替的话,字体又太小,学生看不清。” (大专物流0902班《大学英语》课谢珍平老师)由于行动导向教学法所需要的设备与传统的教学资源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教室布置、教学用品方面有很大变化。因此,在培训结束后,虽然接受培训的教师很想实践这一新方法,但由于教学设备没有及时跟进,致使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受到限制甚至无法展开,因此,很多教师提出“应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和教学环境要求,增加一些配套设备”。

2.缺乏配套的管理制度。第一,缺乏与行动导向教学法相匹配的教学质量考核标准和制度。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使教师课前准备和课后批改“课堂作业纸”的工作增加。此外,教务处对教学检查的要求未变,致使教师为了符合教学检查要求,不得不改变设计教学过程的思想。第二,对课堂纪律的评定依旧。以往的教学都要求课堂是安静的,要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但是在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过程中,由于师生的互动以及强调的“学生为主体”,使整个课堂纪律不再如以前那么“安静”,如果对课堂纪律的评定依旧的话,教师在采用此法时就会多一份担心“当在教学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话,有可能出现乱现象,应如何介定?”

3.教师方面准备不足。1)“要设计教学过程,完成几门课的教案纸改版,制作多媒体课件,批改作业…… 因此,没法每次课都用”。2)很多教师在尝试行动导向教学法时,很难摆脱以往固有的教学方式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例如,有的教师“不知道怎样的教学设计更合理,也不知道怎样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提出“在教学中部分穿插一些灵活的游戏或者实际演练效果不错,学生兴趣提高,注意力更集中,但是游戏和情景模拟完以后兴趣和气氛就马上跌入低谷,开始各做各的事情开小差”。

4.课程内容的制约。1)课程内容本身难以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有的科目教学内容理论性很强,例如,《高等数学》定义和公式繁多,“很难实现通过下达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学习的要求”;英语课程的知识点多为单词和句型的记忆以及概念性的知识,使用后感觉时间不够,授课任务难以完成。2)课程安排也会对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如“大专09物流1班在行动导向教学2周后,进行实训课程教学和考证,11周重新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极大地增加了教学难度,需要花时间矫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由于不同的教师在教学时采用的是不同的方法,因此,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师很难进行教学,

5.学生方面的配合不良。1)学生基础薄弱且思维定势。行动教学法的实行需要学生在有一定基本知识的积累的情况下进行才能开展,可是,有的学生知识储备少得可怜,例如,有教师反映“对于很多连有多少个英语字母都不清楚的学生,以及单词量极其贫乏的学生,难以展开行动教学”。2)技工学校的学生习惯了接受性学习,课下不愿意花时间主动学习,“习惯老师告诉他什么,不习惯挖掘知识,一遇到不会的问题就退缩、放弃,不能耐心接受老师的指导”。3)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没有具体的任务,无从下手。4)学生自我主体意识不强。有的学生习惯被动式接受知识,当教师把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时候,就有极个别同学不理解这种教学方法,对此方法怀疑,认为老师在偷懒,“如果学生为主体,还要老师干吗?”部分学生不能适应或个性内向参与不了行动导向教学,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不一样,有的同学喜欢独立学习而不太愿意合作学习,因为群体性学习时会对他们的学习带来困扰;有的学生以另类方式参与,如利用小组讨论的机会,讨论明星八卦;有的学生以集体为幌子“虚假参与”,如,公共“贴板”变成了个人或2人为一组的课堂作业纸。

尽管在我校全面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还需要一个过程,但行动导向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需要重视的是,行动导向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的支持、教师理念的改变、学生的积极参与,所以,行动导向教学需要“全员参与”。

 

(二)

督导室研究首期督导项目的实施设想

我院教育教学督导室在3月份工作报告中提出:专业开发与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要让专家在前期进入;各专业拟增设《公共秩序管理》课程及学生校内值勤实习等两个建议整改项目。近期先后分别与教研室、学生处、公共基础系等部门探讨项目的计划与实施问题,达成初步意向:

①由教研室牵头各教学系,制定或补充专业开发与课程改革相关的申报审批制度和操作程序,筹备落实第一项目。

②由公共基础牵头各教学系,研究制定《公共秩序管理》课程增设的方案,包括培养目标、能力结构、教学计划和实习安排,并由学生处配合,筹备落实第二项目。

为此,督导室分别向教研室、公共基础系发出《整改建议书》,并提出完成任务的建议期限。

 

  荣誉星空

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2009年教工获奖一览表(部分)

序号

姓 名

获  奖  名  称

授奖单位、获奖等级 (获奖时间)

1

杨敏

2008年度教研工作积极分子

广州市职业技能教学研究会(2009年3月)

2

叶军峰

2008年度教研工作先进个人

广州市职业技能教学研究会(2009年3月)

3

余丽琴

2008年度教研工作积极分子

广州市职业技能教学研究会(2009年3月)

4

夏晓冬

2008年度教研工作先进个人

广州市职业技能教学研究会(2009年3月)

5

任惠霞

2008年度教研工作积极分子

广州市职业技能教学研究会(2009年3月)

6

刘毅

2008年度教研工作先进个人

广州市职业技能教学研究会(2009年3月)

7

严军

2008年度教研工作积极分子

广州市职业技能教学研究会(2009年3月)

8

梁登

2008年度教研工作积极分子

广州市职业技能教学研究会(2009年3月)

9

蔡昶文

2008年度教研工作先进个人

广州市职业技能教学研究会(2009年3月)

10

杨敏

会刊《广州技工教育与培训》优秀通讯员

广州市职业技能教学研究会(2009年3月)

11

李文娟

会刊《广州技工教育与培训》优秀通讯员

广州市职业技能教学研究会(2009年3月)

12

杨曙光

课题报告《现代汽车检测技术教学系统》在“2008年全国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教学研究成果”评选中荣获课题类二等奖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2008年12月31日)

13

杨曙光

《现代汽车检测技术教学系统》荣获第六届广东省职业技能培训和技工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2009年2月24日)

15

王尚军

2008年度广东省技工学校教研活动先进个人

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2009年3月2日)

16

叶军峰

《退役士兵学员培养模式研究》 荣获2007-2008年度科研成果二等奖

广东省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协会(2009年4月)

17

陈宇滨

《广州市高中生和中技生的幸福感比较研究》 荣获2007-2008年度科研成果二等奖

广东省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协会(2009年4月)

18

杨曙光

《现代汽车检测技术教学系统》 荣获2007-2008年度科研成果二等奖

广东省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协会(2009年4月)

19

袁勇

参加广州市技工院校职业技能竞赛特授予“广州市技术能手”

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9年6月)

20

程子华

参加广州市技工院校职业技能竞赛特授予“广州市技术能手

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9年6月)

 

 

四 理论园地

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简介

【按】为配合我校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培训阶段对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培训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组织编辑以下部分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材料向大家推介,旨在给各位对目前职业院校课程的模式有一个横向的了解,以便各专业系在进行课程改革的研讨时起一个参照比较和引导提示的作用。若对某课程模式需深入了解时,可另选择相关论著和论文阅读。

一、相关概念

    程:从广义的大“课程”论出发,一般认为课程是指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安排的总称,亦即学习者在学校和学习机构指导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总体设计方案,它是教育机构为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要实施的一切活动及其安排的总体规划,其表现形式主要是根据客观要求(社会与个体的需求)而制定的一系列方案和文件。它既是一种方案,一个系统,一种手段,更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资料引自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

课程模式:基于广义的大“课程”论,课程作为达到一定的预期教育的结果而选择和组织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案,也就是根据一定教育目的从人类知识经验和实践活动中选择出一部分适合特定教育对象的内容,并加以精心组织的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模式即可认为与目前教育界普遍使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同义。而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应是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为实现某种规格的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是对某类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途径、培养方法等要素的综合概括。简单地说,它主要包括的就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两大基本问题。课程模式也有表述为是介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课程模型,具有特定的课程结构和特定的课程功能,与某类特定的教育条件相适应。它是教育理论及其思想的具体表现,也是达到教育目的的基本规定。“一种课程模式选择这样一种课程结构而不选择其他课程结构,认定适合这样的课程环境而不是那样的课程环境,决不是随意的,而是由一定的课程理念、课程思想和课程主张支配着的。”(资料引自郭晓明:《关于课程模式的理论探讨》

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下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同时又直接面向和指导教学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它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二、当前职业教育的一些课程模式

1.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

学科体系课程模式重视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具有知识容量大、系统性强的特征,有利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科体系课程的实施是建立在“认知优先”的教育哲学基础之上的,其表现为教学计划性较强、理论知识系统,但实践知识匮乏、知识与技能分离、教师主宰教学过程、学生被动学习。(资料引自邱训才:《中职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这种课程模式长期以来在不同层次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应用,这里不多赘述。

2.项目课程的课程模式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模式可定义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与其对应的课程模式是学科课程。它是当前我国职教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其理论基础是职业教育课程的结构观

20世纪70年代以来,项目课程是国际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它的产生,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企业的培训能力减弱,提供的培训位置不能满足中学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需求。80年代中后期培训位置更是供小于求。因此,迫切需要创设某种举措解决难题。而以模拟工厂、公司和项目教学法为核心的行为导向型教学策略应运而生,并且影响面渐大,使得按此原理建立起来的跨企业培训中心,迅速在各地区扩散开来”。

理解项目课程的关键是理解“项目”。何为项目?在不同类型的教育中,“项目”一词的涵义不同,从而导致项目课程涵义的差别。有人把课程中的“项目”划分成5种类型:有结构的项目、与主题有关的项目、与体裁有关的项目、模板项目和开放性项目。按照这一划分,职业教育课程中的项目指的应当是有结构的项目,即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客观存在的工作任务模块,在这一工作任务中,要求制作出符合特定标准的产品,即制作的产品要有一定的尺寸、包含特定的材料、能发挥特定的功能、满足规定好的质量标准等。因此,职业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是一种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这是其本质所在。(资料引自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

3.模块课程的课程模式

技能模块课程MES是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课程方案,愿意是针对职业岗位规范进行就业技能培训的模块课程组合方案。其着眼点是通过一个模块单元的学习,使受训者获得社会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一种实际技能,每个模块都是可以组合的、技能及其所需知识相统一的教学单元。(资料引自赵志群:《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综述》)

MES课程模式具有很大的弹性和个性,可以自由地选择不同的模块组合。它的出现,使人们意识到职教课程并不一定是固定和系统化的,也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灵活选择。

由我国职业教育工作者在MES课程模式基础上开发的“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是一种适用于职业学校教育,并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相互沟通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第一阶段即“宽基础”阶段,所学内容并不针对某一工种,而是集中了一群相关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后劲”,注意奠定继续学习的基础和在一群相关职业中转岗的基础,强调通用技能的训练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第二阶段即“活模块”阶段,所学内容针对某一特定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以技能为主,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着眼于从业能力强化,并通过多取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活模块”阶段包括一个职业群中的几个或十几个甚至更多的职业对应的“大模块”,供学校根据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选择,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选择。并能根据科技进步对职业演变的影响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宽基础、活模块”模式,取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核心课程的课程观之所长,并借鉴德国双元制使用的核心阶梯课程、流行于北美等地区所使用的能力模块课程、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MES 所使用的技能模块课程以及我国传统的单科分段式课程等多种职教课程模式,以“广吸收、不套用、有创新”的方式,以市场经济、科技进步作为背景推出的课程模式。(资料引自蒋乃平:《职教课程改革要点与课程模式》)

4.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

2003年开始实施的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引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理念,提出“让学生有机会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获得与实际工作过程有着紧密联系的带有经验性质的工作过程知识”。工程还引入了现代职教课程理论的一些重要概念,如“工作过程”“学习情境”和“行动导向”等。同一时期,劳动保障部科研课题“职业活动导向课程模式的构建”也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试验,并在制定课程开发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初步引进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和“学习领域”理念并进行了小规模的成功尝试。从2006年开始,教育部在其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项目中,正式引进和推广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

所谓学习领域课程,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单元,它与学科知识领域没有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从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常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完成某个职业(或专业)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处理一种典型的“问题情境”;通过若干系统化的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职业小类或多个岗位)的职业资格。学习领域课程最重要的特点是保证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学习领域课程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指的是同一种课程模式,只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而已。

学习领域课程把学习理解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工作能力发展过程,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能对理论和实践进行整体化链接的综合性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它强调随着学习行动的展开和行动情境的需要,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学生在这个开放的学习过程中,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

学习领域课程强调学习者与学习情境的交互作用,教学行动不是根据预定目标进行的“机械装配”过程,学生不再像学科课程那样按照知识系统来认识社会、技术与个人的关系,而是通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学习内容载体”,从工作世界的整体性出发,认识知识与工作的联系,从而获得对综合职业能力形成过程极为重要的“工作过程知识”和“背景意识”,实现学习的迁移。(资料引自陈宇:《技能振兴:战略与技术》)

三、推荐参考书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科学出版社

3.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5.钟启泉《教学方法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陈  宇《技能振兴:战略与技术》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