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修高06—03班人文素养主题班会教案

我们为什么要提高人文素养

 

班主任钟安妮

时间:20081020

地点:汽修高0603班教室

主题:什么是人文素养,为什么要提高人文素养

目的:为了帮助同学理解人文素养的真实内涵,明白为什么要提高人文素养,做一个有具备人文精神的技校生。结合古今事例谈谈自己的观点。

准备:1、提前布置主题班会内容,叫同学们收集有关人文素养的材料。

2、请同学们做好发言准备,结合学习和生活中的现象谈谈对人文素养的认识。

主持人:班主任钟安妮

参与人数:41人(班里全体同学)

活动形式:讲授、讨论、投影阅读

 

要知道人文素养,首先来看看人文是什么呢?我们暂时先接受一个非常粗略的分法,就是“文”、“史”、“哲”,三个大方向。先谈谈文学。这里的文学,指的是最广义的文学,包 括文学、艺术、美学、广义的美学。

 

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

  为什么需要文学?了解文学、接近文学对我们形成价值判断有什么关系?如果说,文学有一百种所谓“功能”而我必须选择一种最重要的,就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这就是文学跟艺术最重要、最实质、最核心的 一个作用。我不知道大家熟不熟悉鲁迅的小说?他的作品影响了新中国几代人。没有读过鲁迅的请举一下手?鲁迅的短篇《药》,讲的是一户人家的孩子生了痨病,民间的迷信是,馒头沾了鲜血给孩子吃,他的病就会好。或者说祥林嫂;祥林嫂是一个唠唠叨叨近乎疯狂的女人,她的孩子给狼叨走了。

  让我们假想。如果你我是生活在鲁迅所描写的那个村子里头的人,那么我们看见的、理解的,会是什么呢?祥林嫂,不过就是一个让我们视而不见或者绕道而行的疯子。而在《药》里,我们本身可能就是那一大早去买馒头、等着人砍头的父亲或母亲,就等着要把那个馒头泡在血里,来养自己的孩子。再不然,我们就是那小村子里头最大的知识分子,一个口齿不清的秀才,大不了对农民的迷信表达一点不满。

  但是透过作家的眼光,我们和村子里的人生就有了艺术的距离。在《药》里头,你不仅只看见愚昧,你同时也看见愚昧后面人的生存状态,看见人的生存状态中不可动摇的无可奈何与悲伤。在祥林嫂里头,你不仅只看见贫穷粗鄙,你同时看见贫穷粗鄙下面“人”作为一种原型最值得尊敬的痛苦。文学,使你“看见”。

  作家大概也分成三种。坏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伟大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的同时认出自己的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悯。这是三个不同的层次。

文学与艺术使我们看见现实背面更贴近生活本质的一种现实,在这种现实里,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还有直觉的对“美”的顿悟。美,也是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

我们看一看以下这首词(投影):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你说这总共不到三十个字吧,它带给我们什么?它对我们的价值判断有什么作用?你说没有,也不过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那欲言又止的文字,文字里幽渺的意象,意象所激起的朦胧的感觉,使你停下来叹一口气,使你突然看向窗外倏然灭掉的路灯,使你久久地坐在黑暗里,让孤独笼罩,与隐藏最深的自己素面相对。

但是它的作用是什么呢?如果鲁迅的小说使你看了现实背后的纵深,那么,一首动人、深刻的诗,它提供了一种“空”的可能,“空”相对于“实”。空,是另一种现实,我们平常看不见的、更贴近存在本质的现实。

假设有一个湖,湖里当然有水,湖岸上有一排白杨树,这一排白杨树当然是实体的世界,你可以用手去摸,感觉到它树干的凹凸的质地。这就是我们平常理性的现实的世界,但事实上另外一个世界,我们不称它为“实”,甚至不注意到它的存在。水边的白杨树,不可能没有倒影,只要白杨树长在水边就有倒影。而这个倒影,你摸不到它的树干,而且它那么虚幻无常;风吹起的时候,或者今天有云,下小雨,或者满月的月光浮动,或者水波如镜面,而使得白杨树的倒影永远以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深浅,不同的质感出现,它是破碎的,它是回旋的,它是若有若无的。但是你说,到底岸上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还是水里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事实上没有一个是完全的现实,两者必须相互映照、同时存在,没有一个孤立的现实。然而在生活里,我们通常只活在一个现实里头,就是岸上的白杨树那个层面,手可以摸到、眼睛可以看到的层面,而往往忽略了水里头那个“空”的、那个随时千变万化的、那个与我们的心灵直接观照的倒影的层面。

文学,只不过就是提醒我们: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存在,就是湖水里头那白杨树的倒影。我们如果只知道有岸上的白杨,而不知道有水里的白杨树,那么做出来的价值判断很可能是一个片面的、单层次的、简单化了的价值判断。

 

哲学————迷宫中望见星空

哲学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哲学?欧洲有一种迷宫,是用树篱围成的、非常复杂的。你进去了就走不出来。不久前,我还带着我的两个孩子在巴黎迪斯尼乐园里走那么一个迷宫;进去之后,足足有半小时出不来,但是两个孩子倒是有一种奇怪的动物的本能,不知怎么地就出去了,站在高处看着妈妈在里头转,就是转不出去。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处境,当然是一个迷宫,充满了迷惘和彷徨,没有人可以告诉你出路何在。我们所处的社会,尤其是近些年来的台湾,价值颠倒混乱,何尝不是处在一个历史的迷宫里,每一条路都不知最后通向哪里。

就我个人体认而言,哲学就是,我在绿色的迷宫里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晚上降临,星星出来了,我从迷宫里抬头往上看,可以看到满天的星斗;哲学,就是对于星斗的认识。如果你认识星座,你就有可能走出迷宫,不为眼前障碍所惑,哲学就是你望着星空所发出来的天问。今天,我们就来读几行“天问”吧。(投影打出)

天何所沓

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

列星安陈

何阖而晦

何开而明

角宿未旦

曜灵安藏

两千多年以前,屈原站在他绿色的迷宫里,仰望满天星斗,脱口而出这样的问题。他问的是,天为什么和地上下相合,十二个时辰怎样历志?日月附着在什么地方,二十八个星宿根据什么排列,为什么天门关闭,为夜呢?为什么天门张开,为昼呢?角宿值夜,天还没有亮,太阳在什么地方隐藏?

基本上,这是一个三岁的孩子,眼睛张开第一次发现这个世界上有天上这些闪亮的碎石子的时候所发出来的疑问,非常原始;因为原始,所以深刻而巨大,所以人,对这样的问题,无可回避。

我们要走出思想的迷宫,走出历史的迷宫。在西方的历史发展里头,已经有特定的名词,譬如说,“启蒙”,十八世纪的启蒙。所谓启蒙,不过就是在绿色的迷宫里头,发觉星空的存在,发出天问,思索出路,走出去。对于我,这就是启蒙。

所以,如果说文学使我们看见水里白杨树的倒影,那么哲学,使我们能藉着星光的照亮,摸索着走出迷宫。

 

史学————沙漠玫瑰的开放

历史对于价值判断的影响,好像非常清楚。鉴往知来,认识过去才能预测未来,这话已经说烂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投影):

一位作家,他的一个朋友从以色列来,给他带了一朵沙漠玫瑰。沙漠里没有玫瑰,但是这个植物的名字叫做“沙漠玫瑰”。拿在手里,是一蓬干草,真正枯萎、干的、死掉的草,这样一把,很难看。但是朋友要他看说明书;说明书告诉他,这个沙漠玫瑰其实是一种地衣,针叶型,有点像松枝的形状。把它整个泡在水里,第八天它会完全复活;把水拿掉的话,它又会渐渐干掉,枯干如沙。把它藏个一年两年, 然后哪一天再泡在水里,它又会复活。这就是沙漠玫瑰。

好,他就把这一团枯干的草,用一个大碗盛着,注满了清水,放在那儿。从那一天开始,他跟他两个宝贝儿子,就每天去探看沙漠玫瑰怎么样了。第一天去看它,没有动静,还是一把枯草浸在水里头,第二天去看的时候发现,它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已经从里头往外头,稍稍舒展松了,而且有一点绿的感觉,还不 是颜色。松枝的绿色,散发出潮湿青苔的气味,虽然边缘还是干死的。它把自己张开,已经让他们看出了它真有玫瑰形的图案。每一天,它核心的绿意就往外扩展一寸,他们每天给它加清水,到了有一天,那个绿已经渐渐延伸到它所有的手指,层层舒展开来。

第八天,当他们去看沙漠的时候,刚好一个邻居也在,他就跟着一起到厨房里去看。这一天,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完整的、丰润饱满、复活了的沙漠玫瑰!他们疯狂地大叫出声,因为太快乐了,他们看到一朵尽情开放的浓绿的沙漠玫瑰。

这个邻居在旁边很奇怪地说,这一把杂草,你们干嘛呀?

作家愣住了。

是啊,在邻居的眼中,它不是玫瑰,它是地衣啊!你说,地衣美,美到哪里去呢?他看到的是一把挺难看、气味潮湿的低等植物,搁在一个大碗里;也就是说,他看到的是现象的本身定在那一个时刻,是孤立的,而作家和孩子们所看到的是现象和现象背后一点一滴的线索,辗转曲折、千丝万缕的来历。

于是,这个东西在作家和孩子们的价值判断里,它的美是惊天动地的,它的复活过程就是宇宙洪荒初始的惊骇演出。他们能够对它欣赏,只有一个原因:他们知道它的起点在哪里。知不知道这个起点,就形成他们和邻居之间价值判断的南辕北辙。

不必说鉴往知来,我们只想了解沙漠玫瑰的故事罢了。对于任何东西,现象,问题,人,事件,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么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又何从判断它的未来? 

你给我一个东西、一个事件、一个现象,我希望知道这个事情在更大的坐标里头,横的跟纵的,它到底是在哪一个位置上?在我不知道这个横的跟纵的坐标之前,对不起,我不敢对这个事情批判。这就是历史感、历史唯物主义。

了解这一点之后,对于这个社会的教育系统和传播媒体所给你的许许多多所谓的知识,你发现,恐怕有百分之六十都是半真半假的东西。比如说,我们从小就认为所谓的西方文化就是开放的、民主的、讲究个人价值反抗权威的文化,都说西方是自由主义的文化。用自己的脑子去研究一下欧洲史以后,你就大吃一惊:哪有这回事啊?西方文艺复兴之前是一回事,文艺复兴之后是一回事;启蒙主义之前是一回事,启蒙主义之后又是另一回事。然后你也相信过,什么叫中国,什么叫中国国情,就是专制,两千年的专制。你用自己的脑子研究一下中国历史就发现,咦,这也是一个半真半假的陈述。中国是专制的吗?朱元璋之前的中国跟朱元璋之后的中国不是一回事的;雍正乾隆之前的中国,跟雍正乾隆之后的中国又不是一回事的,那么你说“中国两千年专制”指的是哪一段呢?这样的一个斩钉截铁的陈述有什么意义呢?自己进入历史之后,你纳闷:为什么这个社会给了你那么多半真半假的“真理”,而且不告诉你他们是半真半假的东西?

对历史的探索势必要迫使你回头去重读原典,用你现在比较成熟的、参考系比较广阔的眼光。重读原典使人往往变得苛刻起来。有一个大陆作家在欧洲哪一个国家的餐厅里吃饭,一群朋友高高兴兴地吃饭,喝了酒,拍拍屁股就走了。离开餐馆很远了,服务生追出来说:“对不起,你们忘了付帐。”作家就写了一篇文章大大地赞美欧洲人民族性多么的淳厚,没有人怀疑他们是故意白吃的。要是在咱们中国的话,吃饭忘了付钱人家可能要拿着菜刀出来追你的。

对不起,在有历史观的人看来,这可不是民族性、道德水平或文化差异的问题。这恐怕根本还是一个经济问题。比如说如果作家去的欧洲正好是二战后粮食严重不足的德国,德国侍者恐怕也要拿着菜刀追出来的。这不是一个道德的问题,而是一个发展阶段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体制结构的问题。

韩非子在他的《五蠹篇》(投影)里解释的是:我们中国人老是赞美尧舜禅让是多么道德高尚的一个事情,但是尧舜王天下的时候,他们住的是茅屋,他们穿的是粗布衣服,他们吃的东西也很差,也就是说,他们的享受跟最低级的人的享受是差不多的。然后禹当国王的时候他的劳苦跟臣虏之劳也差不多。所以尧舜禹做政治领导人的时候,他们的待遇跟享受和最底层的老百姓差别不大,以是言之,那个时候他们很容易禅让,只不过是因为他们能享受的东西很少,放弃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笑声)但是今之县令,在今天的体制里,仅只是一个县令,跟老百姓比起来,他享受的权利非常大。用二十世纪的语言来说,他有种种官本位所赋予的特权,他有终身俸、住房优惠、出国考察金、医疗保险……因为权力带来的利益太大了,而且整个家族都要享受这个好处,谁肯让呢?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也,原因,不是道德,不是文化,不是民族性,是什么呢?薄厚之实异也,实际利益,经济问题,体制结构,造成今天完全不一样的行为。

我们不可能知道所有前人走过的路,但是对于过去的路有所认识,至少是一个追求。艾略特很有名的一篇文学评论,谈个人才气与传统,强调的也是:每一个个人创作成就必须放在文学谱系里去评断才有意义。谱系,就是历史。然而这个标准对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毋宁是困难的,因为长期政治动荡与分裂造成文化的严重断层,我们离我们的原典,我们的谱系,我们的历史,非常、非常遥远。  

文学、哲学跟史学,文学让你看见水里白杨树的倒影,哲学使你在思想的迷宫里认识星座,从而有了走出迷宫的可能;那么历史就是让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特定的起点,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什么叫做“人文素养”

究竟什么是人文素养呢?

有很多种不同说法

第一种说法为:

人文包括人文及人文科学等认知与知识。素养则是人文及人文科学知识的内化与转化结果。人文素养的内涵,分为三种:

一、人文知识:语文、历史、艺术、哲学、心理学、法律、经济、教育、政治。

二、人文能力:表达、沟通、欣赏、比较、思考、分析、领导、适应、规划。

三、人文态度:适宜的人生态度、责任、关怀、意识、观念。

另一种说法为:

有学者曾说:“何谓人文素养?是人文教育的目标,在唤醒人的存在自觉,体会‘人生而为人’的意义,进而实现生命的意义。”

所以重点是在反省及思考,要对人及生命的关怀。

第三个说法为:

“人文素养”就是平日对人文的领域的修养。有人文素养的人会对人有兴趣,认同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并且会持续学习一般知识和训练思考事情的能力,而不是一直在操练机械性的技术。

我们可以用“人类的文化”广泛地概念解释它,如文学、艺术、音乐、建筑……等。

何谓素养?就是我们在学习这些人文知识后,经过思辨消化,渗透到我们的行为中,形成每个人独特的内在人格与气质风度。

具有人文素养的学生才会热爱生命、积极进取、慈悲怜悯、品味生活,如此教育出来的学生才是“人”,而不是冰冷麻木无知觉的“化石”。

 

素养跟知识有没有差别?

当然有,而且有着极其关键的差别。我们知道,二战期间,很多纳粹头子会弹钢琴、有哲学博士学位。这些政治人物难道不是很有人文素养吗?实际上,他们所拥有的是人文知识,不是人文素养。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人文素养,是在涉猎了文、史、哲学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文“学”到最后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对“人”的关怀。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你只能有人文知识,不能有人文素养。

人文,应该包括文学与艺术,都是追求“真、善、美”的生命本质与人性关怀;而历史是人类所有生存演化经验的累积,蕴涵的是透视时空的智慧与教训;哲学则是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提供主观感受与客观思考的依据。  这不但是人史哲学专家才要去探讨的问题,更是每一个人要学起来当作人生的工具与法宝。

 

二十一世纪九十年代出生的学生,都相当重视自我,不少人关心自己远超一切。而人文素养,归根到底就是对人本身的终极关怀。所以,同学们要想关怀自己,首先要从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做起。